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6)01-0069-09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6.01.009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迎来诸多变革,一批具有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教育学文摘》,作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示窗口,在学术界赢得了更大的认可度。本文在对2014-2015年度《教育学文摘》中的学术论文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近两年我国教育研究中的重点、热点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我国教育研究的趋势进行展望。 一、学术论文摘编概况 1.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教育学文摘》常设栏目总共11个,2014-2015年摘编学术论文总计395篇(见表1)。
2.来源期刊摘编量排名 近两年,《教育学文摘》的文章来源越来越广泛,摘编篇目较多的学术期刊依次为《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学术月刊》、《高校教育管理》、《教育研究》等(见表2)。
3.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看,论文作者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共计345篇,所占比例为87.3%;来自非高校作者的论文只有50篇,比例为12.7%。在高校当中,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位居前三名(见表3);科研院所当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位居第一,其他科研机构的摘编量相对较少(见表4)。
二、我国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1.慕课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慕课打破了高等教育的精英属性,创生了一个世界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大学堂,由此推动了工业文明造就的封闭大学课堂向信息时代开放、共享、多元“学堂”的历史性转变(桑新民等,2014),为全面推进教育开放、使人人都能接受优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从而推动了教育开放的内涵发展(袁松鹤等,2014)。慕课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就机遇而言,第一,从教育管理来说,慕课颠覆了传统大学教学管理的观念和体制,促使传统行政化教学管理向信息化学习与课程服务体系转变(桑新民等,2014)。第二,从人才培养模式来说,一方面,慕课加强了多种学习理论的整合应用,如关联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从而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袁松鹤等,2014);另一方面,慕课带来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宝库,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挖掘能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学习评价方式、课程开发及教学模式(桑新民等,2014)。第三,从教师角色转变来说,在慕课当中,教师只是课程组的一员,唯有与技术员、传媒顾问、视觉专家等一起,才能制作出一期慕课。这就使课程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在无形中促进了课堂教学中平等关系的建立(郭英剑,2014)。 就挑战而言,有学者从破坏性创新理论视角进行分析,指出如果慕课能够发展到学习者完成所有的学位课程并获得学位证书,那将会影响到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的招生,并对高等教育的传统市场形成巨大冲击(袁莉等,2014)。从教学效果方面进行分析,学生注册数多,但能认真完成课程学习的人数并不多,且因为部分优秀课程选课人数过多,无法进行充分的交流,导致学生学习收效不大,而且慕课教学模式与现有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和,难以保证教育质量(郭英剑,2014)。从教师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慕课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难以单独完成教学任务,授课压力巨大(郭英剑,2014)。 因此,高等教育如何应对慕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值得深入探讨。在管理方面,为应对慕课潮流,可以在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一个新的部门(袁莉等,2014)。探索开放教育资源的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市场化对资源进行有效甄选,建设现实可用的高质量学习资源,解决开放教育中的“成本”因素(袁松鹤等,2014)。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或开发慕课学习管理系统,项目开发人员应面向学生、教师或组织机构等不同的群体开发各种工具,以此提高各方人员参与慕课建设的积极性(李艳等,2014)。 在教学效果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如果慕课能带来学位证书,那么将对现有高等教育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要促进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实现良性转型,在高校联盟之间形成认证机构,或是成立专门的慕课认证机构,通过加强学习成果认证,让资源开放发展为教育开放。在慕课的评估设计方面,可以考虑通过创建电子档案袋、博客等方式给学习者提供机会展示其在知识建构和社会交互方面的进步(李艳等,2014)。还有学者基于太极四重嵌套式,探索翻转课堂与慕课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型,试图将优质课程资源、合理的评价模式、多元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管理体制等要素有机整合,最终形成组织有序并能不断自我完善的慕课教学体系(黄关初等,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