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赋认同、结构性认同与建构性认同

——“师范生”身份认同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明仁,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兰州 730070)。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师范生身份认同不仅是师范生为职前培养过程赋予意义的来源和学习的动力,也是衡量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师范生身份认同可概念化为先赋身份认同、结构性身份认同和建构性身份认同。通过对某师范大学的个案研究发现,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表层化,多数受访师范生认同“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而不是“我是师范生”。当前,对教师专业化要求与待遇不相称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同时,还需要适度转变教师教育课程取向,注重变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注重研究性学习,让师范生在问题驱动的自主性学习中学会研究教育问题、提炼教育经验和发现教育知识,增强对教育活动价值的认同。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9 期

字号:

      师范生身份认同是师范生对专业自我的建构过程,它是师范生发自内心地对成为教师的学习过程及未来使命的内在价值与情感体验的判断与认可。师范生身份认同不仅是师范生为职前培养过程赋予意义的来源和学习的动力,也是衡量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学界对师范生身份认同的研究比较薄弱,尤其在我国开放教师教育体系后,在大量非师范院校纷纷加入教师培养体系背景下更需深入研究。2010年我国共有教师培养院校2894所,其中师范院校483所,非师范院校多达2411所。在非师范院校中有综合大学68所、独立学院31所、中等职业学校2016所,[1]很多教师培养院校的在校师范生规模小,学校缺乏教师培养的传统和氛围。

      师范生在建构“准教师”这个新的身份认同时,需要经过自我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复杂互动过程,师范生身份认同必然是一个在自身利益和外部环境的综合考虑中做出认同方式的选择过程。[2]因此,研究师范生经过四年学习形成了怎样的身份认同,这些身份认同是如何获得的,有哪些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影响因素之间有何互动关系等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师范生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能,对于改善师范生的培养环境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重在探究身份认同过程,故适合采用个案研究策略,运用质化研究方法收集资料。本研究在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师范大学中邀请16名大四师范生参与研究。作为质性研究,研究结果不求代表性而在解释性。[3]这所大学于2006年在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变革大潮中进行的重要改革举措有:一是教师培养从混合模式转为分离模式,即教师培养从原来的分散在各文理学院集中到教育学院。与此同时,学科教学法教师并入教育学院组建大的教育学科共同体。二是改革教师培养课程方案,从8学分增加到34学分,延长教育实习,增加从教技能训练。16名大四师范生来自两个文科学院和两个理科学院。每个学院邀请同师范专业的四名学生在毕业前夕(2012年6月)进行个别访谈各两次,每次时间约一小时。每个专业中两名学生的学业成绩属于上等,两名属于中等或偏下。此外,还收集了每名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参考。

      二、三类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

      师范生身份认同可概念化为先赋身份认同、结构性身份认同和建构性身份认同。对三类身份认同可以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社会认知、社会关系、经历、情感、信念、实践、知识和制度配置等要素及其之间关系进行分析。(见图1)

      

      图1 师范生身份认同类型及内在要素

      (一)先赋身份认同

      师范生入学前通过体验中小学生活,观察教师的工作状况和社会地位,与作为教师的亲朋好友密切交往,以及所经历的与教师相关重要事件的记忆与反思会形成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感知和评价。正面的、积极的认知和评价会产生吸引他们成为教师的力量,在他们的内心会形成对教师的身份认同。负面的、消极的认知和评价会使他们不去关注教师职业,甚至产生反感情绪。这些由师范生入师范院校前在内心所积累的感知和评价就是先赋身份。下面从社会认知、社会关系、经历和情感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社会认知。由于政治、经济、权力等权威资源的配置不同,不同职业在社会成员的认识和想象中会形成不同的社会身份。大部分师范生认为,尽管我国给教师赋予了至高的荣誉和职责,但实际上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并不高,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差。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培养过程、招聘方式和管理制度不足以支撑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例如,有师范生谈到:

      “老师的收入不高,所以我考研究生的时候就从数学跨到经济学,觉得毕业后收入高。而且如果到乡镇工作,那个环境也很差。我们许多跨专业的同学都是这样考虑的。”(SX-B-1)①

      “因为不喜欢当老师,所以不喜欢师范生这个称呼,可能是个人喜好吧,就觉得要当老师就当大学老师,中小学老师太没意思,太没追求。如果想平平淡淡地过日子,我觉得当中小学老师挺好。”(HYY-A-1)

      虽然国家重视教师职业的愿望很强,近年来教师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提高教师地位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教师在师范生眼中并不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职业。师范生在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评价中,更多的是形成对教师身份的疏离性认同。

      2.社会关系。与社会认知主要使师范生形成消极的身份认同相比,社会关系主要促进师范生积极的身份认同。在受访的16位学生中有7位是因为受到当教师的亲朋好友影响而选择师范大学的。有一位女生谈到:

      “报考师大最主要的可能是父亲是高中数学老师,而且我周围的那个环境,和我同年龄的两个学生,她们都是校长的姑娘,她们报了师范,可能都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比较好吧,可能觉得稍微稳定些,圈子比较好,受她们的影响我就报了师范类的数学专业。当然最终决定是我父亲做的。”(SX-A-1)

      这种受社会关系影响而成为师范生的,多数如上述个案一样是被动选择的,也就是说,最终的决定是由他人做出的。不过,有一位女生不同,她的两位亲戚都是教师,从小耳濡目染就喜欢当教师,所以高中毕业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专业(XQ-A-2)。这位同学在大学假期中经常到学校兼职,她主要目的是实习,学习从教技能。这位学生对当幼儿园教师有很高的认同,大学毕业后上了幼儿教育的专业硕士,希望毕业在幼儿园工作三四年后成为研究型教师,然后能够自己创办幼儿园,具有很高的职业理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