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传媒和故事讲述

——论西方后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肖锦龙,南京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西方后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一直是国际文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讨论它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主要有“矛盾混杂说”、“形式自省说”、“碎片化”三种看法。已有的各类理论研究成果,观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思想方法多是理论推演和非系统性的。本研究采用与之相反的思想方法:历史考察和系统分析的方法。联系人类传媒方式的发展过程,全面考察文学叙事的变化轨迹,得出如下结论:西方后现代文学采用的不是小说写作形式,而是故事讲述形式,其本质特征是寓言式创作理路、框架结构和多元故事重叠重复形式。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关于后现代主义

       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坛上出现了一种与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和20世纪前期的现代主义小说迥然有别的文学,人们给它取了很多名字,如哈桑称之为“后现代文学”,巴特勒称之为“当代先锋派”,杰弗逊称之为“新小说”,哈琴称之作“历史编纂元小说”,帕特里夏·沃称之为“元小说”,麦克海尔称它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由于此类作品完全突破了小说文类的界标,所以我认为用“后现代文学”这一名称更为恰当。早在20世纪60年代,批评家们已充分意识到了后现代文学的独特性,对之展开全面探讨。至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研究热度依然没有回落。根据西方过刊数据库,21世纪以来涉及到“后现代主义”话题的论文多达两万多篇。美国批评家麦克海尔1988年概括指出,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总体上有三种:第一,将之看成是对过去表述方式的突破,是革命性的;第二,将之看成是对过去形式的延续和变革,是矛盾混合性的;第三,将之看成是对过去陈述方式的更替,是转换性的①。这个总结十分精辟。当代西方理论批评界和学术界关于后现代文学本质特点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以社会文化状态为参照,断言它是对传统的延续和变异,代表性的理论批评家有杰姆逊、哈琴。杰姆逊1984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后现代主义,或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论文,1991年将之扩展成一部专著。在此著中他将资本主义分为三个阶段:“市场资本主义,垄断阶段或帝国主义阶段,和我们自己的被误称为后工业、而最好称为多元民族资本。”②他认为,市场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交换和生产,多元民族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方式是“再生产”:“十分明显,我们自己时代的技术不再拥有用来再现的能量:不是涡轮机,不是席勒的谷物升降机或低级技术制造机器……而是电脑……这类机器的的确确是再生产的机器,而不是生产的机器。”③这种“再生产”方式反映在物质生产上是输入方(一般是不发达国家)对输出方(一般是发达国家)的产品进行再制作、改装,反映在精神文化生产上,即是新话语文本对旧话语文本进行模仿改造。所以,“对旧系统的重新制作和重新书写”④或者说“拼贴”是后现代文化艺术生产的基本方式⑤,新话语文本和旧话语文本的混杂是后现代文化艺术产品的本质特点⑥。哈琴在《后现代主义诗学》中进一步发展了杰姆逊的矛盾混杂论观点,指出后现代文学是对传统的延续和变异:“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矛盾现象,它既是对其所挑战的各种概念的运用又是滥用,既是安装又是颠覆。”⑦后现代文学文本是现代主义的文学自我指涉性和现实主义的现实指示性的综合体,是历史性和虚构性的矛盾杂糅品,被哈琴取名为“历史编纂元小说”:“借此名称,我指那些著名的和很受欢迎的小说,它们既是高度自我指涉的、然而又不无矛盾地自认为是历史事件和人物本身:如《法国中尉的女人》、《午夜的孩子》、《拉格泰姆时代》、《腿子》、《G.》、《临终遗言》等。”⑧后现代文学的创作方式是戏拟、反讽、拼贴,本质特征是互文、矛盾杂糅。

       (二)以思想倾向为参照,指出它是超越传统的,代表性的理论批评家有麦克海尔、沃等。麦克海尔在《讲述后现代故事》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中指出,现代主义基于反映论,是认识性的,后现代主义基于建构论,是本体性的。现代主义的问题是:“我如何解释我是其中一部分的这个世界?在此世界中我是什么?”⑨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是:“这是哪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将做什么?我的自我中的哪一部分将发挥作用?”⑩换句话说,在现代人眼里,世界是自然天成的,人类文学的目标是正确认识世界,以有效改造世界;而在后现代人眼里,世界是人类的文化创造物,人类文学的目标是把握旧世界的文化法则、预示新世界的文化图景,以便为未来的文化创造指路领航。沃在《元小说》中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总体上人们将文化兴趣更多地集中在人类是如何反映、建构和传达自己关于世界的经验的问题上。”(11)她将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坛上这种致力于表现人们如何组织和表达自己的经验、建构世界图景的新文学称作“元小说”。她解释说,“元小说关注的是各种特殊的小说传统,展示它们的建构过程”(12),“借展示文学虚构是如何创造它的想象世界的,元小说帮助我们理解同样的状态:我们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现实是如何被创造的、被‘书写’的”(13)。元小说主要是通过嬉戏和戏拟过去的小说创作传统和方式,来揭示小说形式如何运作和如何建构世界图景的状态。

       (三)以叙事方式为参照,认为它是反传统的,代表性的理论批评家有利奥塔、哈桑等。利奥塔在1979年指出,后现代是一种怀疑现代宏大叙事方式的知识建构方式:“科学在起源时便与叙事发生冲突。用科学自身的标准衡量,大部分叙事其实只是寓言。然而,只要科学不想沦落到仅仅陈述实用规律的地步,只要它还寻找真理,它就必须使自己的游戏规则合法化。于是它制造出关于自身地位的合法化话语。……我们便用‘现代’一词指称依靠元话语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14)后现代采用的是与现代的宏大叙事方式相反的细小叙事方式,“简化到极点,我们可以把对元叙事的怀疑看作是‘后现代’”(15),“通过关注不可确定的现象、控制精度的极限、不完全信息的冲突、量子、‘碎片’、灾变、语用学悖论等,后现代科学将自身的发展变为一种关于不连续性、不可精确性、灾变和悖论的理论”(16)。哈桑也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形式。他在《后现代主义问题》中详细分析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差异,列举了三十种对立的表征:如形式/反形式、有目的/游戏、向心/发散、叙事/反叙事、本源/延异、决定/非决定等等(17)。“后现代主义转向了敞开、游戏、祈使语态、分离、游离或非决定形式,它是一种碎片化话语,一种破裂的意识形态,一种归返空无的意志,一种对沉默的召唤。”(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