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族性论纲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道坤,男,教育学博士,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史,江苏 镇江 212013

原文出处:
教育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教育民族性是在教育史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的科学体系,发展教育民族性是应对教育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挑战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民族性,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是其形成的根源,民族语言文化是其根本载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其基本内核,民族教育理论和教育传统是其主要内容,启迪民族意识、塑造民族品性、推动民族自觉是其根本追诉,历史积淀性、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内隐性是其主要特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5)8-0013-07

      一、全球化:教育民族性研究的背景①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1]。讲话体现了他对教育“中国化”的关注,也反映了教育民族性建设不足的事实。由此,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时代命题: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并存的形势下,如何防止教育“去中国化”保持教育民族性,确保教育的本国化。

      “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以信息、经济等为先导的全球化,推动了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全球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文化的多元化(并存与冲突)。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冲突,为民族国家带来了很多困扰,诸多难题亟待破解,如:是否应当放弃本民族文化,如何在文化冲突中保存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等。毋庸置疑,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同一”化——无论各国各民族的联系如何紧密,民族自身的差异性或识别性都必须而且应该存在,各个民族(国家)不应在这场“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盛宴中迷失自我。这一判断不仅仅建立在保存各个民族的辉煌的历史(文化)和发扬其优良传统,更在于对文化多元化对于人类发展作用的理解上。也就是说,全球化是多元文化共存的全球化,而不是走向单一民族和文化的全球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原则上应“和而不同”并“共存共生”。但随着各个民族成员的新老更替以及新生代成长环境的变化,这种“共生共存”态势已经渐渐产生了变化:新生代成员在多元文化混杂的社会背景中成长,在外来强势文化影响下容易产生民族意识迷失和民族品性缺失等问题。因此,启迪民族成员的民族意识、培养民族品性并推动民族自觉,就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而破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即将民族性融入到教育之中——教育民族性问题也由此逐渐走上前台。具体而言,就是将教育民族性的要求全面贯彻到教育理论体系、教育指导思想、教育体制建设以及教育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教育参与者的创造性活动不断启迪(唤起)民族成员的民族意识并培养他们的民族品性,推动他们以积极有为的姿态自觉承担起实现民族自觉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厘清教育民族性的内涵、要求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二、多角度:关于教育民族性研究的研究

      十九世纪初,沙俄农奴教育制度无视民族特点而一味膜拜外国的恶习,引发了对民族性丧失的忧虑[2]。在此背景下,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教育民族性的命题,企图唤起俄国人民对此倾向的警惕。乌申斯基提出教育民族性命题之后,关于教育民族性的探讨就一直没有间断,并主要集中于教育民族性的背景、构建民族教育体系、不同教育体系互动三个角度的探讨,揭示了教育民族性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教育民族性的背景:从教育与民族存续关系的角度探讨教育民族性

      关于教育民族性产生背景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教育与民族发展、教育与民族文化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民族性产生的根源。立足教育与民族发展视角的研究认为,民族性的“民族”则是包括主体民族及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民族,民族概念首先是文化概念,它强调的是组成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同一性[3],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取决于民族性,教育总是要使人们意识自己的民族性[4],也就是说国家教育本质(本质性结构),是由民族性决定的。因此,教育不仅要根据固有的民族特性(否则违反自然发展之义),重在培养民族成员显著的民族意识,教育之最大的责任不在仅仅民族之自觉,乃在更进而为积极地鼓铸民族底心意,真正的教育必致力于“建设一个民族的目的”(余家菊,1932)[5]。立足教育民族性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认为,“教育始终在一种社会组织中进行,每个个体的教育活动又无一不受与其对应的文化模式的影响[6]。因此,辩证地看待和处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处理好教育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矛盾,是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7]。

      (二)教育民族性体系的构建:从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角度

      建立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是一国教育的主要诉求,也是教育民族性的根本指向。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民族性建设的重要性、教育民族性对教育体系的要求以及教育民族性内容等三个方面,揭示了教育民族性体系构建的具体要求。首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超越民族的教育体系是不存在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教育体系不可借用,只有制定适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国民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出本国、本民族所需要的具有民族意识的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8]。由此,教育的民族特性要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形式和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体现民族性[6]。其次,民族语言在教育民族性中占据重要地位,要重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教育,要重视运用民族语言进行教学,要重视本国历史、地理、文化等课程的教学[8]。因此,各民族基础教育大都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因为在语言中凝聚着民族的心理结构),即母语教学[9]。再次,教育民族性的指向,即培养自尊精神以确立国格、发展国华以阐扬国光、陶冶国魂以确定国基、拥护国权以维国脉[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