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

作 者:
魏波 

作者简介:
魏波,山东平邑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哲学、社会理论,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民主教育与其思想整体是何种关系,这一追问要求重新审视传统的解读范式。从经验事实看,如何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建设民主国家是陶行知的核心关照。从思想逻辑看,民主教育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整体密不可分,这表现在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回答中。陶行知倡导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解放教育都贯穿着民主教育这一核心理念,民主教育构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只有从这一视角切入才能理解其真谛。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1-4519(2015)04-0097-08

      DOI:10.14138/j.1001-4519.2015.04.009708

      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范式是把“生活教育”理解为其核心思想。在此范式之下,民主教育被理解为其思想的一部分,是实行生活教育的手段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陶行知致力于民主运动并集中阐发了民主教育思想,逝后被誉为“民主之魂”。抗战后陶在回忆自己的教育历程时谈到,“我开始感觉到民主教育的必要而予以实践以来,已经有了十九年。回想起来,这是一段压迫和艰难的历史。现在,中国因团结和苦斗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野心。从某种意义上,中国真正的民主教育,可以说到最近才渐入轨道。”①陶用“民主教育”而非其他概念来总结自己的教育历程和思想,这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还是其一贯的思想?邱椿在1948年曾集中阐释了陶的民主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是大众本位的教育,以确保和发展大众福利为目标。它是大众的生活教育,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以劳动为课程中心的教育,以作为教学法基础的教育,改造农村生活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这是陶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②这是以“民主教育”全面概括陶的教育思想,不过这一思路没有被坚持下来。近年来对陶行知民主思想有了更多关注。胡晓风、金成林从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中诠释了其思想,认为他是“20世纪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家。”③江峰从政治学视角探讨了陶行知的民主思想,认为必须将陶的民主教育思想与中国政治现代化联系起来。④理解陶行知思想,民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视角。那么,其民主教育思想与其全部教育思想是何关系?

      二、核心关照:通过民主教育建设民主国家

      思想家的思想和行动都源于萦绕他们的问题,对问题的敏锐体察和执著求解形成其核心关照。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在结束了旧时代的同时也将国家建构与文化再造问题提上日程,其主题是现代性的建构,这形成了20世纪以来中国变革的根本线索。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陶行知的核心关照是什么?“人生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其人生哲学,那么,他为之奋斗的“大事”是什么?

      通过教育的改造培育公民以建立民主国家,这是陶行知参与社会变革的思想视角。1916年他在致哥大校长的信中写道:“我终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⑤实现民主离不开“公众教育”,陶的理想是以“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其中政治与教育密不可分,国家民主与教育民主互为条件、相互推动,基于这种认识,陶行知将教育与民主政治联系起来并以教育投身政治变革。那么,现实中的教育能否实现上述目的?陶行知严厉抨击了现实教育的痼疾。象牙塔的教育脱离社会、远离大众,对现实问题无关照自然也无法担当起变革社会的重任;不切实际的教条主义导致“死教育”,传统的“老八股”被打翻,取而代之的却是“洋八股”,培养的只是书呆子;精英教育、贵族教育流行,大众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中的威权理念、填鸭式教学盛行,培养的是专制社会下的威权人格而非现代公民性。在陶行知看来,这种教育是“完全走错了路”。那么,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如何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建立民主国家?

      在面对和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民主教育进入陶行知的视野并成为其核心思想,这是其思想和生命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中历练的结果。陶行知明确“民主教育”的概念是在抗战后期,然而其思想却伴随着其教育实践而经历了播种、萌芽到勃发的过程。陶总结说,“我对于‘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的问题,开始注意是在民国七八年的时候,民国十六年才有了一个组织。”⑥可见他对民主教育的关注是1918年至1919年,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之时。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为核心思想,从“民主”理解教育也成为一种潮流。⑦及至1927年,陶行知“开始感觉到民主教育的必要而予以实践”,于是创办晓庄学校,民主教育通过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全面铺展开来。民主教育的理念不仅是晓庄试验的灵魂,也是他推动战时教育、国难教育、“工学团”、“小先生”运动等的思想基础。抗战推动了全民族的思想启蒙与解放,独立、自由、民主的价值在牺牲中得以升华,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得到空前的提升。抗战后,国家重建成为政治议题,继续威权统治还是建设民主国家成为关系中国前途的关键选择。随着民主浪潮的再次涌起并在战后达到高潮,陶行知内心久被压抑的民主激情爆发出来,推动民主教育成为其后期思想和行动的主题。邱椿回忆,1944年陶行知曾对他说:“每个儿童各有一‘迷’。只要能发现他的迷,鼓励他从事于其所迷恋的工作,给予适宜的环境,使其活动的历程和成果不断改进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教育问题已解决一大半了”。那么陶行知是否也有自己的“迷”?邱椿接着说,陶先生也有一“迷”,就是“民主迷”,“他在近三十年来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提倡平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推行工学团制,设立育才学校,筹办社会大学等实验的原动力就是这个迷。它是陶先生精神人格中的,决定其毕生教育事业和思想的本质内涵的一种价值倾向”⑧。陶行知执迷于民主并落实于民主教育,这是其思想和生命的根本线索和动力。立足中国实际探索教育新路以建设民主国家,这个“迷”便是其核心关照,是他为之而来为之而去的“大事”。

      陶行知的问题意识不是来自书本,而是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发现的;其民主教育思想源自杜威等西方思想家,但又是在回应中国问题、探索中国教育新路的实践中试验、丰富、创造的结果。这是从“历史的”层面还原了民主教育在陶生命历程中的地位。需要继续追问,在“逻辑的”层面,民主教育与其全部教育思想是怎样的关系?“民主教育”作为一种“能指”能否涵盖“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创造教育”、“解放教育”等?这可以从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回答中予以考察。这些问题包括:教育是什么?谁来教育?怎样教育?教育为何?陶行知基于经验探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从中可以看到与民主教育的关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