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危机是变化了的生活条件的产物。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导致了道德的不确定,致使那些过去指导人们行动的原则不再适合于目前的情境。现代青少年的种种非道德行为,并非是由于社会进步所导致的道德上的倒退,其实是一种道德上的无知,缺乏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的道德选择能力,以及缺乏以理性和道德信念为基础的道德精神。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自己的道德能力,而不是使学生采用任何特定的道德信念。 在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中,缺乏的不是道德规范,而是对道德主体的塑造和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理念的培养和道德思维的训练。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需要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在教育目标上,使学生从学会服从向学会自主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单纯的受教育者向自我教育者转变,教师从控制者向指导者转变。在教育方式上,从单向灌输向对话、理解与实践转变。在教育内容上,从具体的道德规范相道德经验和道德情境转变。动态的道德教育应该把人引向生活世界,从而引导人去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生活的建构过程中,同时获得德性的完满,从而实现德育目的。 [摘自:《教育评论》(福州),2005.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