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功能、主体、质量、手段之再认识

——由创新能力培养引起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魏伯河 宁阳一中

原文出处:
山东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江泽民同志近年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注:江泽民:1998年11月24日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接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实现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这些年来,我们谈到国民素质低,总是列举出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外国的差距,我国每万人中大学生所占比例与外国的差距。这些数据当然是重要的。我国急需发展教育,扩大教育的规模,提高国民受教育的层次。国家以很大决心和气力抓“两基”,1999年开始高校又大幅度扩招,目的就在于此。但是否国民受教育平均年限延长了,每万人中大学生所占比例提高了,国民素质就一定很高了呢?恐怕还不能这样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是一种很可宝贵的认识。它揭示出,一个国家的教育,它的体制,它的功能,它的手段,如果不是开发人的创造精神,而是窒息人的创造精神,那么,即便是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长,即便是每万人中大学生所占比例比较高,其国民总体素质也未必就高,其民族也未必就能充满活力,其国家也未必就能兴旺发达。其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缺乏一个“灵魂”——创新精神。

      以此来观照一下我国的现实,有许多现象就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四化建设急需大批人才,我们的教育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按理说,这些大学生正好有用武之地。然而事实却是,现在几乎到处都存在着大学生分配难、就业难的尖锐矛盾。矛盾的产生,固然有用人体制上的原因,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原因,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不在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是一种窒息创造精神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主要是大批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求职者(有的则连求职的本领也没有,只会坐等分配),而很少有创业者。创业者可以给社会增加一定量的就业机会,求职者则只是与现有就业者争饭碗,给社会增加就业压力。更不要说在高科技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了。也正是由于认识到这一点,中央领导同志精辟地指出:科教兴国,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兴国,科举教育不能兴国,“应试教育”不能兴国,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兴国。因为窒息创造精神的“应试教育”是不可能使国家走向发展坦途并进而兴旺发达的,只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民族进一步振兴、我们的国家愈来愈繁荣昌盛。

      以此来观照我们的基础教育现状,不难发现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长期以来,我们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起码的重视,总是试图把教育过程设计成一条流水线,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而完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分看重分数和名次,升学率的不正常竞争,导致教育功能发生了严重异化。频繁的考试,过量的作业,使学生整天跋涉于书山题海而不能自拔。在社会上每周休息日由一天延长为两天的时候,我们不少学校学生的星期天却变成了“星期七”。长期的疲劳战使我们的学生丧失了应有的灵性,变成了一台台应试的机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

      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育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指明了方向。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认为,我们对教育的功能、主体、质量、手段等方面都应重新认识:

      一、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树立以开发、发展学生潜能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

      按照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教师就是要正确地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顺利地毕业或升学。在这种观念下,学校被不加区分地看作同样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其学习成绩的差异仅仅被看作是努力程度不同的结果。因而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学习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总是对学生一再地施压,不给学生片刻喘息的时间,认为这样做就是对事业、对学生负责,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实际上,我们不知已经做了多少并且还正在做着大量的“削足适履、杀头便冠”的蠢事。

      国外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在《心理结构》一书中认为,人类有七种彼此独立的智能,在某些方面比较弱的人,却可能在另一不为人注意的方面具有惊人的潜力。这七种智能是:1.语言能力,即对文字意义和搭配的敏感性,这样的人可以成为诗人、翻译家;2.逻辑、数学能力,即处理连锁推理及识别模式和次序的能力,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数学家、科学家;3.音乐能力,即对音阶、旋律、节奏和音调的敏感性,这样的人可以成为作曲家、歌唱家;4.身体活动能力,即灵活地运用身体和灵巧地操纵物体的能力,这样的人可以成为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5.人际关系能力,即理解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政治家、推销员、宗教领袖;6.空间感知能力,即准确地感知世界以及再创造和改造世界某个空间的能力,这样的人可以成为雕塑家、建筑师、勘测员等;7.探索心灵的能力,即认知感情生活的能力,并以此作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手段,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心理治疗专家、社会工作者等。这样的划分是否正确和科学,另当别论,但它对我们改变固有的铁板一块式的学生观和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却是很参考价值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