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今天,信息化已经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互联网的普及度,信息技术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的融合度已成为衡量国家、社会现代化程度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不论是2012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战略”,还是在2015年两会上由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我国政府正在加快推进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以及广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创客运动”等,都是建立在信息化高度发展、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基础之上的。“信息化”就是这一轮现代化进程的核心。 今年离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还有五年,是2020年前最后一个五年规划,也即“十三五规划”的规划之年,又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最近,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启动新一轮的教育规划制订工作。教育部于2012年3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覆盖了国家层面教育信息化“十三五”的发展规划,[1]因此教育部层面可能不会再出台专门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而是就“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出指导意见。然而,在2015年这样一个关键时间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对《规划》颁布3年多来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阶段性总结,结合本单位“十三五”整体发展规划的制定,依据《规划》对教育信息化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更具指向性、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实施意见或工作计划,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哪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教育信息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获得显著成效 近3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战略部署。[2]2012年9月,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同志作了《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同年10月,教育部等九部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3]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灵活选用不同宽带接入技术,因地制宜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和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建设宽带网络设施,开发简便易用的上网终端,丰富特色应用,加大信息助教、助残和扶贫力度,缩小数字鸿沟。”[4]2014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设立了2015年、2017年、2020年等三个时间节点,提出了明确的阶段目标和重点任务。[5] 在上述政策和措施的引导和保障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快速发展。“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4年11月,全国中小学接入互联网比例达到82.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达到77.7%,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市)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6]“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显著成效,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课率显著提升,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长期以来缺师少教、无法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7]自2013年11月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来,研究制订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等,各地通过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网络培训与面授培训、集中培训与日常学习、专项培训与学科渗透培训等相结合的不同途径,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格局初步形成,全国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学校)、中小学校舍等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大规模应用中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全国学校“一校一码”、学生“一人一号”,全国1.77亿学生信息入库,运行仅一年完成省内转学512万人、跨省转学66万人,跨省转学最快不到9小时即办理完成。 2.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障碍依旧存在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明确相关利益者的权责,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大众等相关利益者各自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格局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尚未明确,未能充分考虑教师、学生和社会大众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未能有效激发广大教师、学生的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动力。 二是缺乏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和推广,适应信息时代特征的教学方式、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些地方和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仍然不能充分理解教育信息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一些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距离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三是优质教学资源不足,跨区域、跨学校的资源共享机制尚不健全,抑制了优质资源的涌现。资源的共享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利益分享机制等都亟待健全。如,学生最能用、最愿意用的是学校任课教师提供的资源,教师最爱用的是自己能参与创作但又容易制作的资源,目前适合教师二次加工的生成性信息化教学资源还很少;高等教育中MOOCs这样的学习资源正式进入大学学分体系还需要制度性的突破。资源的协同也存在问题,如,不少学校网络带宽不足以支持同步课堂装备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