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是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才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它是传播理论向教育研究渗透而产生的结果。但是,作为传播学与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边缘新学科,却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认真研究教育传播学的特征,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并根据教育的客观规律,探求获取最佳教育效果的途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教育学者越来越重视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认为教育传播学虽然是从传播学中逐步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但它有自身的特点。如果不认识这些特征,就很难发挥教育的总体效益。 一 本世纪以来,随着教育领域内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介入,各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采用了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四十年代传播学兴起,有人开始运用传播理论对教学进行研究。六十年代美国首先建立“视听教育”协会。此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于七十年代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于“教育传播”,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根据在对人类学习和交流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确定的具体目标,来设计、实施以及评价教与学总体过程的系统方法”。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根据种种具体目标,对教与学总体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论,它以对人类的学习和交流的研究为基础,将人和人以外的资源综合利用,以促进更有效的教学。” 以上两种观点主要强调了教学的技术与评价,而忽视了传播的一方面。我们认为,“教育传播学”应正确阐述教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规律,明确“教育”与“传播”的各自特性与有机联系。 仔细研究、对比一下教育与传播的过程,就可以发现,在教育过程中的六个学习要素如有机体、刺激、刺激的感知、刺激的解释、对刺激的外里反应、反应的结果,与传播学中六要素通道、信息、译码、受者(信宿)、编码、反馈—除传播学中受者与传者(信源)的流向而不同各自交换角色,这同学习过程略有不同外,其他几乎完全相同。从这个角度可以断定教育就是一种传播现象,教育过程也就是一种传播过程,而教育传播学则侧重研究教育信息的传播,它是按照教育的功能和目的,通过对知识信息的传递来培养和训练人,从而进行信息交流过程。 二 与大众传播学相比,教育传播具有如下特点; 1.受者的特定性。大众传播受众的一个特点是多、杂、教、匿,而教育传播的受众则刚好相反,相对说是少、纯、集、显。至于在学校里进行的教育传播,那更是集中了教学的传播特质。 2.传者的导控性。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相比,其目标更明确,对受众更具有引导控制性和强迫性。比如教师为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就必须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还必须通过考试检验教学效果,而大众传播媒介一般以潜移默化的手段去影响,而不能采取强迫性接受。 3.内容的时效性。与大众传播相比,教育传播在内容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大众传播要求大信息量和内容真实性。而教育传播则强调科学性和知识性,以体现教学的价值。其次,大众传播强调速度,要求越快越好,而教育传播则不必去“抢”速度,为了能使学生接受消化,需要精心设计,反复、缓慢施教。 4.内容系统性。大众传播的新闻可以相互独立甚至相互矛盾,只要有新闻性均可,比如报道敌对双方发表的消息。而教育传播则一定要求内容具有系统性、连贯性。 5.效果的确定性。教育传播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在学校不论哪门课,都要规定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并进行检查,如达不到,就要采取补救措施,如仍达不到就可拒绝承认其结果,如功课不及格不给予毕业,不承认学历等。而大众传播主要是向受众传递信息,受众并不一定为这个信息作用而行动。比如广告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受众成为商品的顾客,但究竟有多少人因广告去购买商品,则无法精确统计,但教育传播就可以精确地确定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传播是指各类传播中效果最高、最有保证的一类。 三 如果从传统的通道与媒体传播的方式、模式而言,教育传播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一般认为教育传播的通道与媒体大众新闻传播相似性较大,而教育传播的模式则与大众传播有一定的区别,并有自身特点。 模式或模型作为一种理论简化形式具有构造、解释、启发、预测等多种功能。其涵义是以特定的手法去反映某对象的某个侧面或某些主要属性。这被反映对象又可称作原型。研究和运用模式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又称模式法。 随着模式法的发展,模式已超越作为客体的模写、样本这个范围,成了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抽象。在所研究的主题范围内,它更普遍、更集中、更深刻地描写了客观实体。在传播学中,克劳德·申农和沃伦·韦沃尔的《传播的数学原理》(1949年)创立的模式,对于有关传播的其他模式与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这个模式后来成为人们所熟悉的信息论。信息论的许多概念给人们提供了洞察框架,于是,该模式也被行为科学学者、语言学者推用于各自的领域,申农、韦沃尔创立的模式是:“信息→传播者→信号→接收者→目的地”。 申农—韦沃尔的理论与模式基本上是关于信号的传递理论,所涉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哪一种传播渠道能够运载最大数量信号?从发射器到接收器途中,产生的噪音将会破坏多少传递信号?这些都是通讯机器系统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这种信号传输的信息量等是可以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测定的,然而,通讯机器之间的信息传递不能等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