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发展的制度化  

——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春莲,上海电力学院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上海 201300;刘宗南,上海电力学院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上海 437100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内容提要:

教师发展经历了“组织发展”和“专业发展”的两个阶段。现有的制度安排并不能支撑教师的制度化发展。对教师发展制度化的新制度主义分析表明,制度变革的权力与利益之争、各种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教师发展行为的信念和价值是导致制度化难题的原因,而教师与制度之间的互动、教师参与到变革的过程则为制度化发展创造了可能。遵循新制度分析的思路,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教师发展中的“权力”、教师发展制度变革与制度实施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教师制度化发展进程的问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5 期

字号:

      教师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教师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观念的变革,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文化的自觉发展机制。一般说来,教师发展包括教师培养、任用和继续教育三个主要阶段,教师发展制度主要是教师培养制度、任用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教师选拔与聘任制度、教师培训制度以及教师管理制度。

      1993年10月3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在法律上确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通过了《教师资格条例》,构建起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框架。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发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教师任用制度的全面实施。2011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办法》,颁布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并在浙江、湖北两省进行改革试点。本次改革,旨在建立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引导教师教育改革,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结合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改革,形成“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与管理制度。

      现代教师发展制度是以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构建起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我国的教师培养制度始于清末,但是,自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的建立,近百年的中国教师发展的制度取向一直处在“西风”、“东风”的钟摆状态。[1]二十世纪末,我国师范教育开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型。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奠定了我国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其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五十一条分别规定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的资格制度、职务制度、聘任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1999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中,提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三级”逐步向“二级”过渡的调整目标。同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一决定意味着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新体系。为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同时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重要依据。

      我国教师培训制度是随着我国近代新教育的起步而产生,并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新中国建立前,教师培训制度不规范,法律效率弱,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但也只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教师培训制度建设才步入规范化的轨道。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出《关于恢复或建立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院报批手续的通知》,随后,全国各地陆续恢复或建立了教师培训机构,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进入稳步发展阶段。1993年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跨世纪园丁工程”,1999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2004年,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通知,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为进一步规范“国培计划”项目管理,提高培训质量,2012年5月,教育部发布《“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培”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体系。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研究交流和咨询服务等工作,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等的需要。”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教师发展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研究,直到60年代,美国学者富乐编制《教师关注问卷》,开始了教师发展研究的履程。但当时的研究侧重于外在的教师权力、地位、利益和工作条件的追求,通过专业协会、工会组织的罢课等运动等手段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这是工会主义的教师发展运动。80年代后,人们批判教育质量下滑的同时,认识到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80年代以后,教师发展的“工会主义”运动逐渐式微,以“专业主义”为基础的教师发展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了有关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教育研究关注的焦点,教师发展研究进入“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