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L Classification:L51 L52 L61 [中图分类号]F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15)01-0019-13 一、问题提出 过去的十余年,钢铁、电解铝这类被政府视为涉及宏观经济或国计民生却具有竞争性行业特征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在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反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并呈现出一些有趣又难以理解的“怪相”:为什么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反复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一直是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意味着低利润率,但在政府文件指出存在严重产能过剩并进行严格产能管控的同时,却仍有大量企业违规扩张产能,难道企业愿意冒着不赚钱的风险?为什么十年前同样存在严重过剩而政府却并未使用产能管制手段调控的纺织行业,现在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国家屡屡“重拳”调控的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却反复陷入严重产能过剩的怪圈? 当前已有对于产能过剩成因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研究从产业组织角度,认为低进入壁垒与高退出壁垒的行业结构性特征会造成“过度进入”[1,2];第二类研究从转轨经济时期市场体系不完善角度,提出转轨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预算“软约束”、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的投资领域等不完善的市场体系造成了产能过剩[3-5];第三类研究认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造成对当地企业投资的过度补贴,引发企业过度投资产能,形成产能过剩[6,7];第四类研究基于“潮涌”理论[8,9],认为发展中国家出于对发达国家过去成功经验的认知,容易对经济中下一个迅速起飞的行业形成共识,在对新进入企业数目信息不确知的前提下,就很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但仅用这四类理论却并不能完美解释钢铁、电解铝这类资本密集的传统竞争性行业中产能过剩所呈现的上述“怪相”。江飞涛和曹建海[6]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类研究的假设条件在这类行业中并不成立。至于第二类研究,若市场体系不完善主导着这些行业中十余年的产能过剩,那么,随着中国市场化体系不断完善,产能过剩应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而在现实情况中,产能过剩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第三类“政府补贴论”认为地方政府对投资的竞争性补贴扭曲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却忽视了不同行业市场化程度不同、政府管制程度不同、不同所有制企业结构差异对于产能过剩形成与治理政策效果带来的显著差异。第四类“潮涌”理论从理论基础来看,对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共识并不存在,并且其理论中阐述的产能过剩是不完备信息假设下对均衡状态的偏离,仅为市场的常态[7]。 本文认为,现有理论均忽视了渐进式改革背景下钢铁、电解铝这类被政府视为关系宏观经济、关系国计民生却同时具有竞争性行业特性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得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逐渐显现其成本优势的民营企业有动力“侵蚀”在市场中产能占有较大比重却效率相对低下的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本文从渐进式改革的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将中央、地方政府共同施加产能管制过程中存在的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这一现实制度特征纳入分析框架,论证市场化进程滞后造成的钢铁、电解铝这类行业严重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二、渐进式改革背景下产能过剩形成的现实基础 1.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竞争性行业市场化进程滞后,国有企业占有较大比重 钢铁、电解铝这类行业被视为关系宏观经济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其在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呈现出行业市场化进程滞后、国有企业产能占比较大的特征。一方面,政府希望国有经济在这类产业中保持一定的“较强影响力”①,政府在这类行业中保留了大量管制性、干预性的产业政策(包括金融政策),倾向于支持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类行业具有资本密集的特性,单个企业资本规模大、人员多,预算软约束的问题较为严重,政府不希望大企业破产退出市场造成GDP增速下滑、失业加剧,故而落后的国有企业难以退出市场。因而,国有企业得以大规模投资产能,落后、亏损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退出市场,甚至出现亏损的山东钢铁(国有)兼并盈利的日照钢铁(民营)的事件,这就造成了国有企业仍在行业中占据着较大比重。 如图1所示②,黑色金属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占全行业资产比重一直都超过工业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占全行业资产的比重,特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占全行业资产比重甚至超过了80%,在出现多次严重的产能过剩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占全行业资产比重在2012年仍居50%左右。 2.民营企业的效率优势逐渐得以显现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的天然效率优势逐渐显现。考察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资产利润率可以发现,钢铁、电解铝这类行业中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要低于非国有企业,且差距呈逐渐拉大的趋势。由图2可知,2000-2012年,在绝大部分年份,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非国有企业资产利润率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利润率,特别是2007年之后,非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要大大高于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