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归纳和分析:艺术哲学的三阶段

作 者:
彭锋 

作者简介: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暨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在两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中,艺术哲学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大致区分为三个阶段,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思辨的艺术哲学时期,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是实证的艺术哲学时期,20世纪中期以来是分析的艺术哲学时期。作为学科形态某些阶段的艺术哲学已经成为历史,但作为研究方法它们在今天依然有效。不过,无论从学科形态还是从研究方法来说,这三种艺术哲学都在西方的范围之内。在西方艺术哲学的第三个阶段即分析的艺术哲学中展现出来的开放性,使得中国和其他文化传统中的艺术思想可以介入其中,一种跨文化的艺术哲学正在形成。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对艺术的哲学研究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的黄金时代。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哲学或者学科形态的艺术哲学,直到18世纪才开始出现。英国的夏夫兹博里、法国的杜博斯、德国的鲍姆嘉通等人是这个学科的先驱。鲍姆嘉通1735年率先使用后来被译为美学的aesthetica,并且在随后的著作中详细阐述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就其所包括的对艺术的哲学研究来说,至少可以说部分地确立了学科形态的艺术哲学。尽管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讨论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美,但是他对天才的讨论蕴含了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无论是康德还是鲍姆嘉通,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艺术哲学体系。直到谢林的出现,学科意义上的艺术哲学才真正确立起来。

       在谢林和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中,艺术是他们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不仅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艺术,他们的哲学体系就不完整。由此,在思辨哲学体系中,艺术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又是哲学体系的构成,就后者来说艺术本身就是哲学的。这种意义上的艺术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特有现象。随着实证主义的兴起,这种自成一体的思辨哲学宣告终结,艺术哲学相应地由思辨转向实证。实证的艺术哲学抛弃了哲学的先验演绎或者假设,强调通过观察、归纳和分类,去获得普遍的知识。进入20世纪,随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分析取代了实证。分析的艺术哲学不再强调通过观察和归纳获得普遍知识,而是推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艺术哲学由宏大叙事走向了微观研究。自成体系的艺术哲学,分解成了众多的具体问题。哲学家的思考不再受体系的局限,维持哲学身份的不再是宏大的体系,而是分析的方法和睿智的洞见。

       (一)思辨的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是谢林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谢林的艺术哲学,首先需要了解他的哲学体系或者说哲学性格。谢林的哲学不是对世界的反映,而是对世界的构造。对世界的构造不是源于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而是源于理性根据逻辑或者辩证法对世界的构想。我们只能将世界视为哲学家所构想的样子,因为离开哲学家的构想,我们就无法从整体上来把握世界。换句话说,世界作为整体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是不可知的。由此,对世界的主观构想就可以等同于世界的客观构造,这就是谢林所说的哲学构造。只不过谢林没有意识到,对于世界的哲学构造可以不止一种,不同的哲学可以构造出不同的世界景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而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世界是复数的,这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世界观。比如,根据古德曼的看法,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描述、观看、描绘世界,这些方式可以都是正确的,于是世界在这些正确的描述、观看和描绘中呈现为不同的世界。我们没有唯一正确的描述、观看、描绘世界的方式,我们没有唯一的世界①。如果谢林像古德曼一样,承认他对世界的哲学构造只是一种描述世界的方式,而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在这种构造方式中世界显现出它的一种图景,而不是唯一的图景,甚至根本就没有唯一的世界图景,那么谢林的哲学构想在今天看起来就没有那么荒唐。换句话说,如果将谢林的哲学构想视为一首浪漫主义诗篇,我们也就不会将他视为“无聊的吹牛大王了”②。

       根据谢林的构想,世界起源于绝对同一体。世界的本原“既不能是主体,也不能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这两者,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③。这种绝对同一体有一种原始冲动,要发展出它的对立面,形成最初的原始对立,于是形成理智的创造过程。首先是无意识的理智,在原始对立的推动下,经过各个级次的发展,上升到自我意识或理性。接着开始有意识的理智,在原始对立的推动下,经过各个级次的发展,最后达到那个绝对的同一体。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世界的万事万物就都被推演出来,或者说世界的万事万物的存在就都得到合理的解释。无意识的理智的发展过程,构成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内容;有意识的理智的发展过程,构成他的先验哲学的内容。

       在《先验唯心论体系》最后部分,谢林演绎出了艺术的存在。在他看来,不经过艺术这个环节,就无法直观到那个绝对同一体,或者说那个绝对同一体就无法回到自身。所谓绝对同一体,就是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体。它最初在无意识的理智中创造出客观的物质世界,然后在有意识的理智中创造出主观的精神世界。绝对同一体要回到自身,就要在主观的精神世界中加入客观的物质内容,如此才能形成那个既非主观也非客观、既非精神也非物质,或者说同时包含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绝对同一。在所有的主观精神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兼容客观物质性的,这种活动就是艺术。在将艺术演绎出来之后,谢林不无骄傲地宣称:“这样,我们的演绎就告成了。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不过是以完整的分析指明,我们所设定的创造的一切特征都会在美感创造中汇集起来”④。根据谢林的演绎,艺术作品是有意识与无意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两种活动的对立统一,最终呈现出美的特征。在自然物和一般人工制品中都不能呈现出美的特征。

       艺术既非自然,也非任何其他人工制品,而是处于它们之上,只有经过天才的创造才能实现。“天才与一切其他精明强干或者敏捷熟练的才能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天才可以解决其他任何才能用别的方法都绝对不能解决的矛盾。在一切创造中,甚至在最普通、最常见的创造中,无意识活动与有意识活动都是共同发挥作用的;但是,只有为两种活动的无限对立所制约的创造,才是美感的、唯独天才能进行的创造”。需要指出的是,就天才已然是有意识的人来说,他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无意识、物质性和客观性囊括进来。正因为如此,谢林尤其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被动性。“艺术家无论怀有多大意图,在自己的创造所包含的真正客观事物方面看来也毕竟受着一种力量的影响,这种力量把他同其他一切人分开,逼着他谈吐或表现那些他自己没有完全看清、而有无穷含义的事情”⑤。因此,即使对艺术家自己来说,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奇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