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反思:教师是开启世界未来的“钥匙”

——联合国“世界教师日”主题语解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潘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浙江省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理论,金华 321001;陈森亮,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金华 321001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

内容提要:

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教师日”主题语及其基本精神的分析,阐明教师的根本作用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形成个性从而开辟不能为他者所取代的独特的发展路径,好教师就是开启世界未来的“钥匙”;比较并反思中国教育界一向信奉的“塑造说”,其逻辑前提值得质疑。联合国“世界教师日”主题语进一步启发我们:教师要成长为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家,应当确立并守持顺应天性、参差错落的人才生态观,表达本位、思想至上的教学发展观和尊重个性、鼓励特色的多维评价观。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字号:

       教育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正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深切理解,而教师在教育发展中承上启下、传承文明的特殊功能自然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从1994年开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发起创建了“世界教师日”(World Teachers' Day,又译“国际教师节”),自此以后,每年10月5日就成为国际性的教师节日。这个节日的设立,不仅仅表达对全世界教师职业人格的一种敬重、对其献身精神的特殊彰显,更主要的是召唤全世界的人们对教师的生存质量和职业品位予以更深切、更长远的持续关注,以引导全球范围内营造尊师重教、热爱知识和智慧的美好氛围。研究“世界教师日”一以贯之的主题精神,对于我们深刻领悟“教师”这一职业的本真内涵,使中国教师更好地成长为21世纪的卓越教育家,具有独特的启示价值。

       一、“世界教师日”及其主题语

       作为国际行政中心,联合国抱着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感而一向重视“世界教师日”的相关活动。它每年都推出一个与往年表述有所不同的节日主题语或者主题词,彰显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理念、意趣或价值指向,旨在通过节日及其主题语而在全世界政界和教育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和热切的感召力。2012年“世界教师日”前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总部正式启动“教育第一”的全球倡议行动,赢得各国领袖、政要与教育机构的广泛支持和响应。2013年9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教师日”到来之前,于联合国总部公开发表电视视频贺词,真诚表示支持联合国的教育行动倡议,并宣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1]在此背景下,“世界教师日”积极的人文意蕴日渐凸显,并同时开始为中国教育界和教师们所关注。

       “世界教师日”历年颁布旨在弘扬教师职业价值的主题语(形式有短语或者句子),细细咀嚼颇有回味。历数近年,这些主题语分别是:“有质量的教育需要有质量的教师”(2006);“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2007);“教师政策”(2008);“打造未来:立即投资于教师”(2009);“复兴始于教师”(2010);“教师促进性别平等”(2011);“对教师的投资,是我们努力建设强大的经济、具有凝聚力的社会和人人享有尊严和机会的未来的明智投资”(2012);“教师是开启世界未来的钥匙”(2013)。纵观历年来这些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标志性主题语,其间贯穿着一条鲜明的思想主线:即世界的复兴与繁荣发端于教师;更精准、更深刻而更形象的表述就是2013年的最新主题语:教师是、而且只能是“开启世界未来的钥匙”。这种生动形象、直击心灵的表述深度地蕴涵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坚守的关于教师基本价值的一贯观点,对中国教师、教育理论界如何结合传统“塑造说”之类的已有观念作一番比较,具有显著的反思价值和启示作用。

       二、比较教师职能的定位:“开启”未来而非“适应”已往

       上述2013年“世界教师日”关于教师“开启未来”的见解(以下简称“开启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学会生存》这一著名的研究报告中就已经富有远见地指出过:教育者的任务是“发展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而开辟道路”[2]。这典型地表现为社会文明体系的代际接力、超越和更高意义上的创新。201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高级论坛”上更将教师的使命升华为“赋权年轻人”——即唤醒青年人为改变命运、争取更加美好的明天而自我“发现”→“发展”→“创造”的自觉意识。2013年12月于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简称WISE),同样在“如何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这一主题下而彰显教师教学的未来性价值特征[3]。真正为人之师,理当基于对传统“塑造说”①的深刻反思而重新对自己的职业功能作出前瞻性和发展性的判断,并告别机械的“灌输式教学”——因为,“灌输式教学”的盲目性根源于“塑造说”的蒙蔽性。今天,展望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发展大趋势,认真清理指令性教学范式中“塑造说”所导致的诸多消极影响,从而作出深刻的观念祛蔽——可谓正当其时。

       批判性审视“塑造说”,其间实质上隐含着传统教育中两个值得商榷的前提性假设。隐含假设之一:学生是一群有待“被塑造”、被定格的对象。隐含假设之二:教师拥有不证自明、不必怀疑的去“塑造”对象并且使之成才的特殊权力和才能。

       首先,关于假设之一。“塑造说”不加证明地将学生设定为教学流水线上的“被塑造者”,即可以随意拿捏而变形的被动对象。学生是“被塑造者”吗?人,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天然蕴藏着至为宝贵的“智能基因”、“情意基因”等,这些基因蕴藏在生命“内宇宙”的无限深处,有待被开发、完善和光大,并在生命的发展进程中获得可持续、社会化的价值彰显。这里,作为动态的“开发、完善和光大”,就表现为设立特定的教育场域(学校)、规定特定的课程序列(以教材为载体的课程内容)、展开特定的授受活动(课堂教学)等等。但是,如此描述人类数千年来延续的被称之为“教育”的程序性具体形态,则很有嫌疑将精神现象的“教育”等同于物质现象的“工业生产流水线”,即将天真活泼的学生视为消极、被动和静态的被动体,与初级原材料被工业流水线加工为统一规格、同样性能的“标准产品”两相比较、别无二致。结果,教育可能就走向自己的反面,有悖于上述“开发、完善和弘扬”的原初本义。其实,教育能有所作为者,无非是“发现”和“尊重”学习者生命深处的独特“精神基因”,顺应每个生命发展的深沉本能、使之合法合理地获得存在的理由和开发的契机——这样,才能构成一个青春生命走向社会、走向创造之辉煌的应然逻辑起点。舍此,人生依然可以有所谓的发展起点,但肯定不会是遵循生命个体内在规律和本质规定的应然的“逻辑起点”,倒可能是一种使独特的个体人最终“泯然众生”的“反逻辑起点”。教育学意义上的“学习”,必然是一种学习主体与学习内容邂逅中“发现”本我独特的兴趣点、动情点和着力点的过程,是在教师引领下找准方向、凝聚定力、发展特色、开发自我的生命觉醒和灵魂升华的过程。因此,如果将天地间之精华的智慧生命比作一座世上最昂贵、最值得珍惜的财富宝库,那么,教师只能是一把开启生命宝库的“金钥匙”——即深度开发以智能、体能和情商、志商为内核的“人力资源”并使之转化为社会长远发展所必需的丰富的“人才资本”。就此而言,教师的职责与功能唯有立足已有、开发今天、开启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