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学的范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正江,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库恩“范式”概念的含义是:一个范式就是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中关于某一基本问题的理论,是该领域的第一原理、公理。该理论示范性、范例性地给出了研究该领域其他问题的视角、思路、方法、程序等。后人由此提出研究范式的概念。德育学的基本范式很多,如道德规范教育论、德性教育论、品德教育论、道德理性教育论、道德情感教育论、生活德育论、生命德育论等等。德育学的范式论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学的范式问题是当前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样,德育学(本文所谓“德育”仅指道德教育)也存在范式问题。例如:儿童读经是封建复古还是匡救时弊之争、德育是保存人性还是变化人性之争、德育是否需要美德袋模式之争、德育能否价值中立之争……这些争论之所以难以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就是因为这是不同范式之间的争论。那么,德育学有哪些范式?让我们先从库恩的“范式”概念谈起。

      一、库恩“范式”的含义

      “范式”是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不是科学知识不断累积的过程,而是一个接一个的科学革命的过程:科学革命就是范式转变,范式转变就是一个理论取代另一个理论。他指出:“每一次革命都迫使科学共同体抛弃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而赞成另一种与之不相容的理论。”①例如: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相对论取代牛顿理论、氧化说取代燃素说等,都是范式转变。可见,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理论。一些科学家由于赞同与信奉该理论而形成一个科学共同体。库恩认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②这个共有的东西是什么呢?库恩指出:“科学家自己会说他们共有一个理论或一组理论,如果这个词最终能在这一意义上来重新理解,我会很高兴。”③

      但是,“并非一切理论都是范式理论。”④只有那些基本的理论才是范式。范式是指某一研究领域里关于某一基本问题的理论,即一个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也可以称为公理,这个理论是推导出其他理论的理论。为此,库恩常常称之为“第一原理”。他指出:“一旦接受了一个共同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就无需经常去重新考察它的第一原理”,⑤共同体成员在研究中就“不需要从第一原理出发并为引进的每一个概念进行辩护”。⑥

      范式作为某一研究领域的第一原理、一个典型的理论,为该领域的研究范例性、示范性地提供了研究的方向、问题、思路、程序、方法、规则、标准、价值等。因此,库恩又认为:“范式”即“范例”。瑞典教育家胡森则由此提出“研究范式”概念。为与“研究范式”相区别,我们只好把库恩的“范式”概念称为“理论范式”,简称“范式”。

      可见,研究范式源于理论范式,是由一个基本理论示范性、范例性地给出的。但后人却忽略了这一点,往往脱离理论范式而抽象、孤立地谈论研究范式。如我国教育学领域,往往简单地把国外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各种研究范式(如批判理论、建构主义、哲学解释学、交往理论、对话哲学、后现代主义等)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形成各种教育理论。这种做法的危害是:教育学丧失了独立性,成为哲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附庸和殖民地。这种附庸性体现有二:一是缺乏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论)是从别的学科借用的;二是缺乏自己独立的基础理论,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是由别的学科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而推导出来的。

      教育学(包括德育学)要摆脱这种附庸性,首先就要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

      二、德育学的基本理论范式

      一个理论范式就是某一研究领域里关于其基本问题的理论、第一理论。德育学的基本问题很多,如德育价值与功能、德育目的与目标、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课程、德育过程、德育教学、德育师生关系……关于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论,只要不是从其他理论演绎、推导而来,而是直接在研究这些问题之中而独立产生的,那么就属于范式。德育学里关于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论很多,哪些是第一理论,哪些是从别的理论演绎而来的理论、推论,需要我们一一辨别。

      “第一原理性”、“公理性”是范式的第一特征,但不是惟一的特征。因为对于任一学科的任一基本问题,许多研究者都可以独立地提出假设性的并言之成理的理论。这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是很容易的事情。根据库恩的论述,范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该理论在该学术领域影响大,有一批信奉者,产生了一个“科学共同体”。根据范式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我们来考察德育学的历史与现实,大体上可以确认出以下一些基本的理论范式:

      (一)道德规范教育论

      在人类的历史与现实中,有许多人认为:道德教育就是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因为“道德属于规范范畴:道德亦即道德规范”,“道德、道德规范、道德价值规范三者乃是同一概念”。⑦所以,道德教育即道德规范教育。如储培君等就认为:“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⑧事实上,古今中外的绝大多数道德教育活动,就是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如我国古代关于“礼”、三纲五常等的教育,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教育,等等。

      道德规范教育的理论基础很多,如:人性本恶,因此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人是社会的人,需要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为了社会的稳定,要求其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等等。

      (二)德性教育论

      这里的“德性”是狭义的,指人的道德种子、道德潜能、道德天赋:或者说就是人性中的“善性”。德性教育论就是主张通过教育去发挥、发扬人的善性、道德性,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该范式在我国古代以孟子为典型代表,影响深远。当今我国著名德育学家朱小蔓、檀传宝等在这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朱小蔓认为:“道德教育即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⑨檀传宝提出了“新性善论”。⑩

      (三)品德教育论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提倡品德教育、美德教育、品格教育、人格教育、德行教育等等。这些概念的含义大同小异,我们可以合称为品德教育。由于道德品质往往简称“品德”,因此,道德教育往往就被认为是品德教育。例如,班华就认为:“德育即育德……道德教育指道德品质的培养。”(11)檀传宝也认为:“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12)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道德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品德教育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更是兴起了品德教育的回归运动,至今方兴未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