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合到转化:论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的生成原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晓,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小学副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黄甫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教师知识增长对于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来说,既是动因又是结果。所以,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与课目教学整合实践的深化发展,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概念逐步兴起,继而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概念得到凸显。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是由作为基础成分的课目知识、通用教育学知识和技术学知识整合而成。而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则是师生在信息通信技术融入的真实教学活动中,通过统合技术学知识、通用教育学知识、课目知识以及学习者知识,并凭借情境经验知识加以转化而生成的一种新型知识体系。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从整合到转化的生成原理进化,为教师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师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力量强大的操作性框架。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10 期

字号:

       依托技术的革新,新世纪教育领域兴起了“远程教育”“在线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基于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教育创新”等新型理论与实践。而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技术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化,信息通信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一种方便教学的工具运用于教育领域,更是作为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具有现代素养公民的认知工具。[1]伴随而起的是,[2]信息通信技术在学校里流行开来,学生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越来越普遍,教师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于教与学的问题已经凸显为教育界持续关注的课题。然而,虽然教师教育与培训一直在努力使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学会运用教育技术,但是,教师仍然缺乏成功运用技术开展课目教学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一批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教育技术学家尖锐地指出,信息通信技术与课目教学整合领域中缺乏理论与概念框架以昭示与引导研究,是时下教育技术学领域的致命弱点。于是,富有理性洞察力的研究者们开始智慧地认识到,研究与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亟须进行创新性的建构。

       塞尔菲(Selfe,C.)早就提醒人们:“只有就此主题享有了一种理论洞察力后,我们才能获得更为阔大的视野,从而赋予我们日常课目教学革新以方向与意义。”[3]这样,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教师知识创新的课题就历史地赋予了人们。近几年来,研究者们深入到信息通信技术整合的教师认知层面开展了持续的系统探讨,一致倡导在教学技术学领域拓展舒尔曼(Shulman,L.)提出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概念,[4]开发出一种新型知识,为深化教师知识研究和收集并组织技术整合中教师认知的数据提供一种富有价值的理论框架。人们开展了各种专项研究,给这种新型知识命制了各种名称,有教育技术学课目教育学知识(PCK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课目技术学知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和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先简称为TPCK,后又有TPACK的简称)。这些不同看法,均建立在技术、课目与教育学交互的共同原则上。其中,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这一综合性术语,在研究文献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经过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科勒(Koehler,M.J.)与米什拉(Mishra,P.)等人就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的生成原理,在2007年提出和阐释了一个“整合模型”。[5]与此同时,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安杰利(Angeli,C.)等人在更新的实证研究发现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认识论分析与建构,于2009年发展并提出了新的概念“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ICT-TPCK),并为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的生成原理,建立起了崭新的“转化模型”。[6]之后,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和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下面分别以“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和“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为题,深入而简要地梳理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整合背景下课目教育学知识的最新发展与前景,揭示并阐明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生成原理“从整合到转化”的历史逻辑,以便从中获得诸多启示。

       一、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

       教育技术学领域兴起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研究,缘由有二。第一,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经常因为缺乏理论基础而备受人们批评与责难,所以该领域专家希望通过将舒尔曼提出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概念引入,并将技术与这一概念整合而建构起一种专用的新型知识,从而为教育技术学领域提供富有学术意蕴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框架。第二,尽管教育技术专家强调技术知识在真实教与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有效使用教育技术知识却未能很好地得到探讨,造成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技术教育学知识与技能的缺乏。因此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建构和研究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切实提高教师应用技术教育学的知识与技能,为教师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创新提供依据。

       2000年,马克斯(Marx,R.W.)等人将舒尔曼的教师知识分类理论运用到教育技术学领域,区分出了三种技术教育学知识: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和教育技术学中的课目教育学知识。其中,教育技术学中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是“一种来源于运用技术进行教与学所获经验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反过来可以促进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技术运用。”[7]马克斯等人实际上是运用“教育技术学中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概念,来描述技术教学环境中课目教育学知识的扩展。2005年,里斯(Niess,M.L.)进行了一项让师范生运用技术教学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提出并建构了一种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观。他认为,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是以下四个核心要素组成的综合知识体:关于整合技术教授特定课目的整体观念;关于本学科将技术与学习整合的课程与课程材料的知识;关于学生使用技术理解、思考和学习的知识;关于使用技术教授特定主题的教学策略和呈现形式的知识。[8]2006年,米什拉和科勒又提出,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是使用技术进行优质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创造性地将技术、教育学和课目三种关键知识整合起来并且超越了三者的新兴知识形态。为了拥有这种知识,教师需要具备对技术呈现概念的理解把握能力。[9]之后,在一次学术会议的讨论中为了便于读说交流,他们将技术性课目教育知识的英文缩写TPCK更改为TPACK(读作"T-pack")。他们特别强调,教育学知识(P)、技术学知识(T)与课目知识(C)这三种知识都是有效技术整合必不可少的成分;同时也强调为了帮助教师利用技术改善学生学习,这三种知识领域不能分离,且应形成一个整体(Total PACKage)。[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