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体性与教育

作 者:
黄济 

作者简介:
黄济 北京师范大学 邮编:100875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人的主体性的提出

      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的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需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开拓性等特点,这些都与弘扬人的主体性有密切关系,因而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人的理解,一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错误论点:一是抹煞人的主体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一是夸大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在这两种观点的指导下,都不可能对人的主体性有正确的理解和发扬。

      当前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提出:第一,是时代的要求,如上所述;第二,是现实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忽视人的主体性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在我国有着深远的社会原因,中国是一个长期封建统治的国家,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严重存在着压抑甚至摧残儿童个性发展的问题。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还以不同的方式在发生着影响;再加上今天教育实施中的某些不尽合理的问题(如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尊重学生人格等),便形成了当前教育与人才要求的矛盾。相反的,在西方思想的大力冲击下,某种不适当要求个性自由的思想也在发展,名为弘扬主体性,但与人的正常的、和谐的发展大相径庭。因而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弘扬人的主体性,就成为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人的主体性

      讲到人的主体性问题,不能不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能按照自身的物种尺度去消极地适应自然,而人却能够按照自然规律用一种相应的尺度来积极地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生活需求。但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也是在随着历史的发展面不断地前进着和加深着。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是在完全受自然的控制下生活,所以原始的人类总是要在气候、环境适宜于生活的条件下活动,人类由于对自然的无知,便产生出了种种自然的神以及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各种神话。在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人对自然的控制日益加强,人从几乎完全受制于自然的情况下,日益增强驾驭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当今自然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证明人类控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人对自然的认识愈深刻,人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就会愈加强,人在自然面前的主体性就日益提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深刻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在改造自然中的主体性发扬的客观规律。但是,直到今天还有许多自然灾难是人无法控制的(如地震以至水旱灾害等),因此人在控制自然中的主体作用,还是在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中不断地前进着。

      2.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从人对自然的依附到人对人的依附再到人对物的依附,最后达到人的自由和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是在几乎完全屈服于自然的条件下过着最低劣的原始人的野蛮生活,穴居野处,茹毛饮血,残酷的争夺和相互屠杀经常在群体与部落之间进行着,人的主体性的表现是极其有限的。从奴隶社会开始,在剥削制度下,人类的文明虽在日益前进和发展着,但在人的发展中经常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来满足少数人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剥削制度消灭了,但由于生产水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以及人为的一些不合理的问题的存在,人不仅没有完全摆脱对物的依附,甚至由于物的依附的存在,特权的存在,人对人的依附也没有完全消灭,因而人的发展还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完全克服发展中的片面性。只有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水平的极大提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们才完全摆脱了对物的依附而达到自由和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只有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可见人的主体性问题,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在不断地提高着,又是在受着历史的局限而有限度地发展着。

      当然,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在同一个社会历史舞台上,人们的发展也是各不相同的。不仅不同阶级的人的发展不同,即使同一个阶级每个个体的发展也不完全相同。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的人可以演得有声有色,有的人不仅是表演者,而且还是剧作者,这都与主体性的发挥有关。

      3.人与自身的关系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可以把自身作为客体对象进行解剖。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改造,自我完善都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现。鲁迅先生是自我解剖的典范,正因为他严于自我解剖,用他的话来说,以此来清除自己身上的晦气,才成为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斗士,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人生的真谛,实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②正确的认识自己,是弘扬主体性的前提。

      三、在发扬人的主体性方面的几个关系问题

      要发扬人的主体性,必须正确处理主客观的关系,对于客观世界来说,人是认识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把自然生存条件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作自然的主人,这是主体性的第一层含义。把社会与三大革命实践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作社会的主人,这是人的主体性的第二层含义。作自己本身的主人,对自我进行解剖、设计和改善,这是人的主体性的第三层含义。虽然主体性表现为自由和解放,但它又不能脱离客观现实,必须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掌握,遵循客观规律行事为前提。为此,在弘扬人的主体性方面,必须正确处理主动与受动、目的与工具、奉献与索取等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