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4)08-0102-05 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对于当前课程与教学产生极大影响,一方面促进了教学实践空间与时空的立体交织化;另一方面则由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及教学资源开发,从而促成了网络学习、虚拟学习、弹性学习、远程学习等新方式破土而生,其中“云课程”这一全新模式作为当前备受期待的新型课程模式,无论在理论探索或实践尝试方面均进入到了新阶段,但现实中这一新课程范式也存在不少难为之境地,需要从多媒体技术应用层面、工具功能提升出更加上位的研究问题,这是新的方法论及实践观需要解决的问题;再者由于云课程作为实践于教育领域的新型课程尝试,因此更需要从教育实践层面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难题与困境,以便在对当前云课程这一全新课程模式实然提升的基础上,诉诸一种超越性返身与建构性适应,只有这样这一创新型课程的尝试明天才会更美好。具体来说,在这一新运用中究竟存在着怎样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今后这新型课程的实施应有何种提升?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当下云课程建设的新方向、新途径、新举措。 一、云课程施行的难为之境 1.新型课程开发边际教学效能递减现实 由于云课程教学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学习契约的广泛达成;其二是学习及交流工具设备的拥有,诸如GIS软件、iPad媒体、共享服务平台或资源库等,因此云课程这一新型课程形态与教学模式的开发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源,一是教学领域人力合作资源的需求,二则为设备需求,诸如数字化课程资源库、虚拟课堂、IPV6或者电子教科书等课程形式,由此而来,在末端层面实施这一课程需要在资源层面投入相当比例的资源;再者由于云课程是由“端、管、云、台”四大元素及其关系构成的纵向整合系统,[1]其中无论任何一个端点都需要投入相应的技术资源支持,因此,在项目起步期间课程全新开发的效能量实际上取决于技术支持和资源投入这个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由于技术这个可变要素投入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由此而来新课程范式转型产生的效能也随之相应地变化。当云课程政策倡导者、执行者将可变的技术支持力度投入增加到现行的、稳定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初的课程效用由于丰富多样性的提升而得到增强;但当技术支持力度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课程范式转型带来的效用则开始逐步递减。具体而言,假设课程实施的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由于云课程的投入实施而引起的实际教学效能变动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学效能由于新型课程范式的实施使得边际教学效能得到增强。这是由于在新型“云课程”实施开始之始,不变的原有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随之新型教学资源的投入,带动陈旧固化的教学资源产生“共振效应”,徘徊并激荡在现有的教学进程路径当中,由此而来使得原先稳态的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附着于学习者之上,从而使得教学效能得到量的递增。 第二阶段:由新型云课程实施带来的边际教学效能产量递减阶段。之所以出现教学效能边际产量递减,是因为之前稳态的、固化的、附着于现实教学路径的原有教学资源已接近充分利用并与新型资源充分激荡作用,由此而来可变的、具有创生性的云课程资源已接近充分利用,且其对于不变的教学要素利用率趋向于极限,通俗而言即是“新型教学模式刺激疲劳”。 第三阶段:总的教学效能减少阶段。此时,由于固定不变的教学要素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新与旧、动与静、生成与固有两类课程资源相互激荡却空间不足,两者相互比例已趋向非良性态势,且固态的教学要素已然接纳不下过多的可变的新型课程模式,假如再增加可变性极强的云课程要素,势必降低教学效能,使得原有的教学由于引入“新型云课程”反而使固有效能受到减少的影响。 由此可见,由于引进新型课程范式,原有教学效能则呈现出“增加——稳态——减少”三阶段,但这并非意味着需要对云课程全盘否定,而是需要当前云课程建设者、倡行者、推动者秉承“中庸路径”,试图为新型课程模式寻找到一个对于彼时原有教学模式恰当的粘合度,从而使“云课程”投入的教学资源增加量维持在较为科学区域,这是由于过度地依赖新型课程范式必定偏离原有教学轨道,使得新的教学效能如同一叶扁舟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摇摇晃晃难以驶到成功的彼岸;而一味抗拒新型课程的移植与引入则容易陷入“短视保守的深渊”,反而使得现有固化教学形态成为难以攻坚的堡垒。 2.云课程的“风险性”“工具性”与现有课程“稳定性”“基础性”极易冲突 众所周知,课程变革是一个非线性、不可预知的动态过程,极富内生性与不确定性。云课程作为课程变革最受瞩目的途径之一,由于其变革涉及的因素众多,且各方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实施更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价值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可预测之因,由此而来难以用逻辑判断来推理未来云课程变革模式并进而控制其走向。于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云课程极有可能既是未来技术与传统课程“联姻”的一种美好祝福,也可能是一种诅咒。[2]但假如通过对云课程执行过程中的不断微调,使之无限贴近于高效化、有序化、规范化,并进而寻求至确定性结果,如此而来,云课程才能达成随机生成性与确定规范性的统一和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