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4%时代”我国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学敏,男,重庆奉节人,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经济学等研究;兰正彦,男,河南开封人,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28%,这标志教育事业发展步入了后4%时代,但仍面临教育经费总量不足且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完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根据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综合改革的需要,可从完善筹融、理财、分配、拨付、监管等制度入手。以筹融保持经费总量并优化来源结构;以理财实现教育经费持续增长;以分配提高社会总资源在教育领域的配置效率;以拨付确保经费在教育内部的使用效率;以监管对筹融和理财过程中各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对分配和拨付过程中经费的低效与浪费问题进行评估并问责。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4-0019-08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约为22236.23亿元,占GDP的4.28%,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后4%”时代。201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经费管理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领域改革也涉及“教育经费与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挂钩与否”等问题。[1]在此背景下,完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不仅符合改革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经费管理水平。

       一、“4%”的实现过程与教育经费结构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自1993年正式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起到2012年实现历时20年。当前我国的教育经费主要由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各类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构成。

       (一)“4%”源于解决教育经费短缺,基于GDP增长

       提出“占GDP4%”的目标旨在解决我国教育经费的短缺问题。1980年后,我国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日益明显。如1980年12月3日颁布的《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80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这意味着义务教育规模将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经费的短缺。

       1983年,中央成立“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合理比例研究”重大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研究教育经费问题。课题组于1985年得出结论:“到2000年,中国政府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应为3.87%。”据此,“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被写入1993年2月13日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1994年到2012年,我国的GDP的平均涨幅在9.2%左右。同期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持续增长,平均增幅约为19.29%,占GDP的比例不断接近4%。

       (二)“4%”时代我国教育经费结构的主要特征

       4%时代是指我国从1993年提出4%目标到2012年宣布实现的20年。此期间教育经费主要由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构成,主要特征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较高但增幅波动较大。

       2011年我国教育经费结构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超过50%;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约为22.2%,其中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和其他来源的总和仅为2.8%。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而社会力量对教育经费的贡献较小。

       通过查阅《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报》,并对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等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年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的增幅总体较高,最高为35.38%(2011年);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的最高增幅为37.18%(1994年)。同期,教育经费的增幅并不稳定,其中,总经费平均增幅为19.32%,最高为40.46%(1994年),最低为11.91%(199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平均增幅为18.76%,最高达到35.38%(1994年),最低为9.12%(1998年);预算内经费的平均增幅为20.03%,最高和最低增幅分别是37.18%(1994年)、10.91%(2003年)。以上数据均说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增幅总体较高但波动较大。

       二、“后4%”时代公共教育财政制度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2012年我国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战略目标,进入“后4%”时代。但国内学者研究认为目前的问题仍然是教育经费的总量不足[2](熊丙奇等)和使用效率不高[3](信力健等)。

       (一)经费总量不足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总量虽突破2万亿元,但相对于日益扩大的教育规模,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数量与占GDP比例等方面。

       1.现阶段数量不足且难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现阶段我国教育经费数量的不足表现在总量和人均等方面。原因除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之外,主要是未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适度运用市场手段实现教育经费的增长。

       我国总体的公共教育支出总量不高,2012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总支出的76.42%,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7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0%)。人均方面,2012年我国总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约为238美元,人均三级教育支出依次约为1266美元、3371美元和4042美元;相比于OECD国家差距较大,2008年OECD国家的人均三级教育支出依次为7153美元、8972美元和13717美元。[4]

       从未来的教育发展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逐步扩大教育规模,截至2015年,在校生人数从目前的约2.6亿扩大到约3.1亿。[5]基于教育经费与GDP的联系,对“财政性教育经费”和“GDP总量”两个重要指标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教育经费的资金缺口。通过选取1993年至2012年GDP的数据,以较为简单的5次曲线拟合①并以MATLAB程序进行实现,所建立的关系式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