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及发展走向

作 者:
郭凯 

作者简介:
郭凯 华中师大教科院

原文出处:
江西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这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形成了普遍的共识。但是,一言及教育体制改革,人们往往只想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很少顾及办学体制改革。因此,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相比,办学体制改革研究相形见绌,很显不够。本文试图对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及其发展走向作一浅探。

      一、办学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

      英国的比较教育家萨德勒曾经提出:“校外的事情甚至比较内的事情更加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并且说明校内的事情。”(注:转引自《比较教育学》,吴文侃、杨汉清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27页。)这句话至少表达了如下一种观点: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必然要受到诸如政治、经济等要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作为教育系统一个要素的办学体制同样不可避免地也要受到教育外部系统等因素的影响。不仅如此,办学体制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也会受到教育系统中其它要素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我国办学体制改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这些既定的种种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就形成了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求,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7页。)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状况对我国办学体制改革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众多。在九千六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我国承担着“普九”与“扫盲”的双重任务,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现有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经济发展之需。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加之个人受教育程度与一个人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基本上是呈正相关的,因此,人们不再停留于追求物质生活的完满和丰富,开始追求所谓的“超物质”的东西,对教育的需求倾注了极大热情。这样就形成了两对基本矛盾,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很难满足现实需要的矛盾;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极大热情与现有教育还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何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成了摆在国家、社会及个人面前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而且这些矛盾的解决也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保持社会的稳定。解决这些矛盾或协调缓和矛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国家当大力发展。但是如前所述,我国经济并不发达,财力相当有限,国家即使想大力发展教育,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国自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一直由国家包揽下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愈来愈感想包也包不了。教育经费短缺现象成了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并由此引发了其它问题,如教育上的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问题,“择校高收费”问题,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政府对这些问题五申三令,可老是禁而不止,究其原因,“治标不治本”,旧病易复发。前述矛盾以及由其引发的教育问题,如不从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上加以根本变革,恐怕是难以解决的。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国民收入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由以前的30%以上降至近年来的20%以下,而企业和个人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长很快(注:廖其发:《当前中国教育经费的问题与对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 这一方面要求国家必须通过调节税率,惩治偷税漏税,惩治贪污腐败,限制不合法收入以增加财政收入,增拨教育经费,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考虑“藏富于民”的现实以及他们拿钱来办教育的可能性,但是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也需要我们从体制上特别是办学体制上做文章。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办教育的责任完全由国家承担既不合理,在其现实性上也很难行得通。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下,我国的私立学校及社会力量办学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一些人担心私人出钱办学很可能会出现新式的“贵族学校”,违背公平原则。这种担心其实是没必要的。私立学校及社会力量办学尽管不受政府的直接管理,但它依然不能脱离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不能违背我国的教育方针,并不会因为学校办学条件好而培养出新式的贵族。培养贵族还是培养新时期的建设人才并不是由办学条件决定的,而是受办学方向和办学思想所左右。教育公平只是一种相对的公平,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教育公平,老是在教育公平问题上纠缠不清,那么,我们就会挫伤一部分人办学的积极性,甚至冒失掉效率的危险。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所有制结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特别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是人们观念上的一次大变革,突破了过去公有制和国企垄断的局面,这也必将波及到教育改革,对教育体制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办学体制而言,必将导致办学形式和模式的多样化。现实的办学情况已逐渐昭示了这一点。如“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私人办学等办学形式正方兴未艾。但是仍有人对此种种办学形式持怀疑态度。这些怀疑并不一定合理。我们允许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办学形式多样化?垄断意味着失去竞争,缺乏竞争意味着失去活力。几年来的经济改革渐渐打破了国企死气沉沉的局面,把国企推向市场,与私营经济、外资经营公平竞争,已初见成效。我们主张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办学形式多样化,并不是把办学像国企一样完全推向市场,但是在办学上适度引进竞争机制,不仅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而且可以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