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特别重视教学实验,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呼唤教学实验(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大规模地实施(80年代中期前后)→伴随脚踏实地的实验展开理论反思(90年代初至今)。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改革中,20世纪末的中国教学法实验开展得富有成效:起步早、范围广、影响大、持续时间长、实验水平不断提高、理论成果较为成熟,留给人们许多的思考。 一、面向农村、立足基础教育是教学法实验的基本方针 中国的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因此,中国教育的着眼点是面向农村。20世纪的教育实验大师陶行知、晏阳初,毕生从事的就是深深扎根于农村的“乡村教育”与“平民教育”。20世纪后期我国有成效的教学法实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牢牢把握中国国情,把实验的目光投射到农村。顾泠沅十几年如一日,在青浦县潜心实验,其实验有两个特点:(1)直接在农村中小学寻找问题。 为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小组走遍全县26个乡镇的每所学校,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7 所农村中小学,对50余名教师作长达2年的跟踪听课。(2)实验对象绝大多数为农村学生,且基础很差。实验方案从农村中来,再对农村中学生进行实验。就其在面向农村学生走出的成功实验道路看,实验可以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它给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贵启示。吕敬先的实验对象是普通儿童(包括农民子弟),因而广泛适用于农村小学和城市一般小学。有些教学法实验昙花一现,有些教学法在推广过程中呈递减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关注中国农村的客观现实。 教学法实验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改革寻找提高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把实验的立足点放在基础教育上。世界上对提高国民素质有重大影响的教学理论,无一不是在对本国基础教育的探索中生成。因此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教育思想、教育研究的成果、教育家基本上是出在基础教育阶段。”(注:柳斌:《重视“情境教育”,努力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3期。) 20年来,我国有成效的教学法实验证明了这点。统计表明,中小学教师出身的教学法倡导者占60%以上。(注:苏春景:《关于我国教学法改革实验的统计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年第2期。) 教育家董纯才的话更发人深省,“不研究基础教育,就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不研究基础教育,也就不可能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注:董纯才:《祝贺与希望》,《中小学教改实验报告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据此,我们提出,面向农村、立足基础教育是教学法实验的基本方针。面向农村,是我国国情的基本要求,立足基础教育,可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速度,也就抓住了教学法实验的根本。 二、循序渐进是教学法实验的基本原则 教学实验成果的公认,教学质量的提高,周期较长。教学法实验的对象——中小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智慧、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实验更需谨慎,要确保万无一失。因此,教学法实验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研究表明,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全身心投入教学法的实验与探索,是实验者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成功的教学法实验,有的已发展为整体实验,有的已升华为教学理论或教学流派,大都经历了20—30年的时间,没有几轮的反复实验是不可能的。急功近利、应时即景的教学法实验,既不会有明显的实验效果,也不可能提出面向未来的教学理论。 20世纪后期中国有成效的教学法实验,多在50年代末起步,十年浩劫被迫中止,但文革后,大都立即着手原有实验。1956年,李吉林就是教学实验的先锋。文革后她放弃熟悉的高段教学,从一年级起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的长期跟踪实验。在以上基础上,她主持的情境教学法实验在艰辛的探索中稳步前进。80年代实验扩展至其它学科,90年代升华出情境教育理论, 并发展成为为数不多的小学教学论流派。 邱学华50年代即致力于小学数学教改实验,80年代提出尝试教学法,90年代才积淀出尝试教学理论。放眼世界,沙塔洛夫经40年实验,才提炼出“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赞科夫由1个实验班发展到1200多个, 二十年如一日,方浓缩出教学的五原则,提出“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的命题。根深才能叶茂,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理论都经过了艰难曲折的漫长探索。 三、突出中国特色是教学法实验的共同追求 20世纪后期,我国有影响的教学法实验倡导者,以各自实验为背景,笔耕不辍,公开出版了一系列教学法实验代表作,打破了我国教学理论界“以翻译、评介为主”的局面,突出中国特色成为实验者的共同追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为中国教学理论的繁荣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适合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1995年美国大部分的大学和中学已经上了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但对中国普通民众来讲,网络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估计到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我国大城市的重点中小学才有可能联通国际互联网。(注:安宝生:《中国教育如何面对世界范围的社会信息化热潮》,《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也就是说, 在世纪之交农村或一般城市的中小学还无法与国际接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一般中小学生的素质?固然,教学法实验要研究网络所产生的影响,但应首先考虑中国的客观现实。在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因此,只有在普通条件(普通学校、普通教师、普通教材)下实验有成效的教学法才具有普遍意义。尝试教学法等,无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一般条件下也能见效,故中国特色鲜明。张思中的十六字外语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原国家教委的肯定,主要是因为它在农村办学条件比较困难和生活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试验,也同样取得喜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