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现代化的定位问题 当今世界的现代化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历史进程,我国教育应面向哪个阶段?现代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人口、福利、交通和能源等众多要素,教育在其中居于什么地位?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定位所要回答的问题。科学的定位,有利于克服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偏向。 (一)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定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必须对我国“现代化”所处的阶段进行大致的匡定,它是实施教育现代化并有效地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前提和出发点。 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看,大致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以200 年前的工业革命为标志,由传统的以“锄头”为象征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以“流水线”为象征的工业文明的大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即现代化过程;第二阶段以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的数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和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标志(注:这是由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1972 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请参见商务印书馆1984年的中译本。),由现代的以“流水线”为象征的工业文明向后现代的以“电脑”为象征的智业文明的大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即后现代化过程。在两次大转变中,其内部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现代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推进浪潮:第一次是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的机械化浪潮,其物质技术基础是煤和铁。第二次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自动化浪潮,其物质技术基础是电和钢铁。第三次是20世纪下半叶的高技术化浪潮,其物质技术基础是石油能源、人工合成材料和微电子技术。(注: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131—142页。)后现代化过程也经历了60年代以个人电脑和卫星、 光子通讯革命为标志的信息化、智能化浪潮以及90年代以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革命为标志的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这一新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知识。知识已成为创造财富所必须的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它正在成为一切有形资源的“最终替代”。(注:(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著:《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 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7页。) 我国的现代化是一种混合型的现代化,它同时在经历两、三个相异的变迁浪潮的冲击。在中国的大地上,你既可以看到“锄头”,又可以看到“流水线”和“电脑”。这就是我国的国情。教育现代化应面向哪种水平的现代化,这无疑是一个难题。托夫勒指出,“当一个社会遭受两个或更多的巨大变迁浪潮冲击,而又没有一个独占鳌头时,人们的未来观就四分五裂了,理顺变迁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变得尤为困难。”(注:(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著:《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页。) 我们认为,我国教育面向的现代化应定位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上,它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着眼点。同时,我们一方面要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促进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教育未来性与超前性的特点,跟踪世界现代化的前沿,超越现实,培养改变和超越现实生产力的、具有主体性的人。 (二)教育自身现代化的定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而教育自身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对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科学的认定。 与以往社会相比,现代教育的社会地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不再总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变成了先行者。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的事业,但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却总是滞后的。自人类社会进入60年代以来,教育的这一二律背反现象开始走向消解。《学会生存》报告最早指出了这一变化:“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生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学会关心》报告再次强调,“过去,全世界的教育制度总是成为各种趋势的追随者,而不是这些趋势的创造者。现在,教育应当领先于变革,而不只是对变革的反映。”(注:国家教委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秘书处编:《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在21世纪,教育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英国战略学家保罗.肯尼迪在《为21世纪做准备》一书中指出,“在使全球为21世纪做好准备的总的努力中,必须强调三个关键因素:教育的作用、妇女的地位和政治领导的必要性。”(注:(英)保罗·肯尼迪著:《为21世纪做准备》,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329页。)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教育活动和各类培训活动已成为发展的一种主要动力”,教育将“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8、96页。) 二是教育不只是社会现代化的条件和工具,更是社会现代化的构成和目标。当今世界,教育不只是‘为物”的,即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和社会全面进步,更是“为人”的,即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人的高层需要给予终极关怀。《学会生存》指出,过去,人们已经争取到了“生存权力”和“追求富有的权力”,“现在社会难道不应把学习实现自我,即人的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吗?”(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发展过程“首先应为今天还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