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起点与过程

作 者:

作者简介:
褚宏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 110875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教育现代性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种新特点和新性质。人们对教育现代化这一历史过程的起点、分期和前景的认识并不一致,在此谈一下笔者个人的看法。

      一、教育现代化的起点

      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教育现代化始于何时?不同国家的教育现代化的起点是否一致?同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同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起点是否一致?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产生和增长,而现代性是与传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当教育的现代性因素在传统的社会中开始滋生时,可以说,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就已经悄悄地开始了。然而困难在于,很难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找到一个突然的转换点和一个明确的分界线。因为历史发展的确有很强的连续性,在早发型现代化国家尤其如此。在早发型现代化中,现代性的挑战基本是来自社会内部,正是其内部现代性的不断生长和成熟,才动摇了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现代性的增长是通过渐进的方式实现的,这一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如,我将英、法等国教育现代化的起点设定在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崇尚理性、倡导世俗性,与中世纪贬抑理性和世俗性、崇尚信仰和宗教性是相对立的。然而若细究起来,问题要麻烦得多,因为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就含着丰富的理性因素,中世纪后期城市的兴起也伴随着强烈的世俗精神的上扬,这样“起点”势必又要前移。如果再往前追溯,便可发现,文艺复兴所复兴的正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世俗文化,若从这个角度看,西欧诸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从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显然,这种以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为依据,用追溯的方法去寻求起点(寻根)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不能说明历史发展中此阶段与彼阶段的根本区别。如同美国学者格尔申克隆所指出的:“就像‘文艺复兴’的概念一样,起初完全认定其时代在16世纪,后来改变了,推移到以前整个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也从18世纪被推移到17世纪以至更早的阶段。在这变动的过程中,原先的含义消失了。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尊重历史连续性的号召下的。对某些作者来说,历史连续性过去是、现在也许仍然是一个时髦的概念。……连续性可以指一个既定现象的历史根源能够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当然,作为一般的命题,这无疑是正确的,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所有历史著作得以存在的基本依据。可是,关于历史的实际发展过程,它没有说明什么,特别是没有说明这个过程究竟是革命性的还是演化性的。”而且,尤其要注意的是,“一个事件的根源非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事实上也并不一定说明它是演化性质的”。(注:格尔申克隆:《对现代工业化“前提条件”概念的反思》,见《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 页。)本文认为,在确定教育现代化的起点时,既应看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又应看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有中世纪乃至古代的基础,但它的确与它之前的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并由其开始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故可将人文主义教育确定为西欧一些国家如英法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也不尽美尽善,它具有贵族性,教育只泽及一部分上层子弟;它具有古典性,科学知识在课程中地位甚微;它具有宗教性,人文主义者皆承认上帝的存在;等等。(注:参见张斌贤、褚宏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9 —282页。)也许有人会据此认为, 人文主义教育中的现代性成分如此不足,怎能将它作为西欧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呢?本文认为,教育现代性的充分全面的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现代化的不同方面的增长也不是齐头并进的,有些在前,有些在后,人文主义教育主要是促进了教育现代性之一——世俗性的增长。

      然而应明确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只是构成了西欧一些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它并不能构成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起点,日本、俄国、印度、中国等国的教育现代化的起点皆不同于西欧一些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教育现代化进程是多起点的,不仅早发型现代化国家间不尽相同,而且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也不相同。

      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构成的,教育现代化同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起点是否一致呢?有的研究者将18世纪以来开始的工业革命作为教育现代化的起点,本文认为不妥,因为工业革命只是经济现代化的起点,诚然工业革命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改变了教育的面貌,使公共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但教育的某些现代性的增长却不是从工业革命才开始的。而且工业革命何以能产生,还有赖于此前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政治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是上述一系列变化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上述过程的起点和原因。教育现代化过程相对于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进程而言具有依附性,但不可过分强调依附性而忽视了教育发展的独立性,不然会陷入经济决定性和政治决定性的误区。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很好地说明了宗教改革对西方现代化的意义。在韦伯看来,正是新教伦理构成了西欧现代化的根源。文化因素对于现代化非常重要,以至一位学者认为,16、17世纪欧洲“低地国家的市民文化,对于现代化来说,远比墨西哥和秘鲁的黄金更为重要”。(注:什洛莫·阿维内里:《马克思与现代化》,见《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第12页。)这都说明唯经济论和唯政治论的不足。本文坚持现代化过程中教育相对于政治、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这不仅是出于理论上的需要,而且我们认为这样更符合历史事实。例如,从工业化的角度看,德国落后于英国,但在教育上,德国则不落后于英国,反而高出后者一筹。英国在19世纪以来的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曾向德国借鉴了不少东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