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转型:新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

作 者:
叶澜 

作者简介:
叶澜 上海社联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原文出处:
探索与争鸣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并还在继续进行着一场深刻的转型性变革。作为在社会中生存、且是社会重要构成的教育,也随着社会的变革在不断地变化着。如果说中国社会的近期发展,取决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状态,取决于成人世界中各种人的素质、行动与精神面貌的话,那么,中国社会的明天,无疑将取决于今日的学校教育状态,取决于儿童、青少年世界中成长着的人的素质与精神面貌。这就是我们在追求长远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本能不把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作为既有基础性,又具未来性,且是“重中之重”的根本依据。其实,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的变革,说到底都是“人”的问题。这是教育与社会内在关联性的最本质的方面。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社会的转型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新阶段。认清这一新阶段的性质、特征与走势,回顾已经走过的教育改革的路程,研究、把握、发展新阶段学校变革的基本走向,是世纪初中国教育研究和改革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要问题。目前,相关的研究和实践都在进行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回答。有的强调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加强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教育市场的沟通;有的强调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变化,教育也要通过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的强调推进素质教育,而在现阶段的关键是课程改革;有的则强调道德教育和民族文化的更新与弘扬,并以此抵御异域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侵蚀乃至淹没,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取得国际平等对话的资格。上述观点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对21世纪初社会变化的一种积极回应,都具有启发性和推进教育改革的实践价值。但就本人的认识和研究实践而言,更关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近60万所的普通中小学,承担着2亿多中小学教育任务的普通中小学的整体性转型问题。在我看来,普通中小学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基石,是孕育中华民族未来的摇篮。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与前面4种观点不同,它不是从“条状”思维的角度,就迫在眉睫的、某一方面的任务而言;而是从“综合”的角度,以世纪初10-20年为时间尺度,把基层学校作为思考改革任务的基本单位所提出的观点。

      (二)

      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进入新时期的特征和走向的把握,是提出学校变革任务的首要依据。社会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不仅是生存、发展的条件,它还必然向学校提出需求,成为其变革重要的外动力。学校越是自觉清晰地认识社会变化着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就越能认清变革的方向,有效地利用社会提供的发展条件和机遇,把外在的需求内化为学校的目标,走主动发展的变革之路。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本人认为,与上世纪末20年的变革以冲破旧体制、扫消新体制建立的障碍、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一系列社会问题为主的总体特征相比,新阶段更加着力于在新形势下和已有改革开放基础上的新体制、新经济结构的建构与完善,更加关注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更加强调社会发展与人的终身、全面发展的内在一致性。这一切对于学校改革来说,具有重要导向价值和多重影响。

      具体地说,上述阶段特征及其对教育的价值与影响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为标志的,中国社会直接、全面进入经济全球化大格局的出现。这意味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场景要发生由国内向国际的转换,在竞争的空间、对手和激烈、复杂程度上,在改革的速度、深度和力度上都要发生变化。对于教育而言,它不只是关系到“教育服务”作为世贸协定的一部分的运作问题,而且关系到长远地在培养人的方面,如何考虑参与全球竞争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加强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总之,在国际视野和背景下的国内学校教育改革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新问题。这是在改革空间尺度拓展与复杂性程度加剧的不可逆转的事实背景下,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以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为标志的,中国社会信息化过程的加速。社会信息化重要、深刻和长远的影响,首先在于使人类有可能逐渐以计算机作为重要工具,揭示自己所拥有的最复杂的器官——人脑的秘密,实现人类认识自身中最难实现的超越。同时,信息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了继自然空间、社会空间、精神文化空间之后的第四个特殊空间——数字虚拟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每个人可以自由地进出,广泛地交流信息和发表意见;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选择和重组信息。在网络式结构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主动发出、接受和重组信息的主体,他与其它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积极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同时变化,共同创造网络世界,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呈现出的组织形态是扁平式的,而非集权式的上下级关系及宝塔式的结构形态。此外,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密切互动,人在虚拟世界的更为自主和主动的存在方式,人际交往平等、沟通密切的关系模式和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形态,必将影响现实世界人的存在方式、关系模式和组织形态,从而带来对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解放。在我看来,这是社会信息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最为重要的、深刻的价值,也是对于教育培养怎样的人、学校应如何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之最为深刻的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