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共有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教育既对这种城乡关系产生影响,同时教育自身又是这种城乡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下,发展教育以促进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 根据城市化模式的一般理论,现代工业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社会。大多数人口在大城市生活和工作,大城市遍及东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不仅是人口增长、移民而且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场所。城市的发展点燃了农业经济爆炸之火,它使农村商品生产迅速兴盛起来。城市居民中传播着新的文化与理想,它们不断“扩散”或“渗透”到农村,结果使农村地区也大大活跃起来。农民欣赏城里人的物品,越来越多地从城里购买商品。正是通过这种物质和文化上的交流,城乡共同繁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这一模式相去甚远。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过程受到殖民主义的强烈影响,相当一部分城市是为了殖民主义的投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尽管独立以后各国家都实施了城市再分布政策,但由于经济“有增长而无发展”,大城市根本不可能把它的发展推移到贫穷的农村地区,城市根本起不到扩散作用。因此城乡之间不仅不是互惠互利关系,反而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即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城乡二元结构。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差异,尖锐地表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上。 发展中国家城乡结构的二元化,指的是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结构的断层和分化。其实质就是现代与传统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所产生的现代性结构与传统性结构的分裂。虽然任何国家内不同地区在经济发达程度上都存在着差距,但是发达国家内部的差距是由于地域的不同造成的,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差距则是本质的、发展阶段的不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选择都是从外部强加于传统社会的,而不是传统社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和延续的,因此社会结构产生了强烈的变化和断层,形成了二元化社会。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看,发展中国家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中。 二元化社会的这两种成分是通过多种对立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而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是其集中体现。城市以工业为主,生产规模较大,技术比较先进,产品主要在市场出售,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收入均较高,乡村则以农业为主,生产规模较小,工具简单,产品主要是自己消费,而不是在市场销售。在这一经济二元结构的基础上,社会、文化、道德等都存在着二元结构,它包括:新旧价值观差距、现代文明与传统风俗习惯之间的差距、民主与法制化进程上的差距等等。 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历史条件,但从长远看,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大障碍。它使城乡发展脱节,不能形成统一的国内体系,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从二元化向一元化过渡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大课题。 二、城乡二元结构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城市与乡村之间在发展上的差距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威胁到国家的政治稳定。依据各国不同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条件和水平,制订城乡发展的现代化策略,以最终克服城乡矛盾消除城乡对立,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教育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既对城乡关系产生影响,同时教育自身又是城乡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发展已经证明,教育可能对城乡关系的缩小起作用,但若策略失误,教育也可能加剧城乡的矛盾与对立,甚至引起社会动荡。而教育发展上的城乡差距是社会发展状况在教育上的反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的“城市偏好”倾向,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造成了严重后果。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二元结构使城乡教育的条件形成强烈反差 ——教育投资的城乡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尚很不发达,教育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十分有限。而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不论是早期的以充实物质资本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还是后来的以充实人力资本为特色优先发展中高等教育的战略,都把农村教育的发展排斥在投资重点之外。因此,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由于经费短缺而教育机构稀疏,政府只承担教育事业费用的一部分,其余则由农村学生及家长、教师和校长筹措。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贫困现象较普遍,即便家庭有些收入大多也只能维持温饱,对教育进行大量投入根本不可能,贫困家庭连教育基本费用都缴纳不起,此外他们也时常看不到受教育的益处,不愿为教育投资。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其他教育投资来源一般很少,偶尔有国际组织的援助,是不足以作为一般情况来论述的。如此种种,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从其源头,就生成着、推进着城乡之间的不平等。 ——教师配置的城乡差异。由于高层次的师资培训机构都设置在城市中,城市中的学校受益匪浅。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受教育人数猛增,教育投入不足,受过培训的教师人数始终满足不了教育的需要。受过培训的、合格的教师大多愿留在学校条件好、社会环境优越、收入稳定和个人发展有前景的城市学校任教,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奇缺,合格教师更少,有些科目没有教师。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差,工资低而且时常没有保障,缺少或没有进修、培训机会,晋升、个人发展都比较困难。此外农村教师任务比较繁重,除教学任务外,有时还须承担学生接送、学生伙食,有时还需替学生支付某些费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教师常常居住在远离学校的社会服务好、舒适的中心区域,他们很难形成归属感和承担对方之服务的社区的义务,从而使迟到和缺勤成为常事,这对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这也割裂了教师与社区的关系,教师既不是社区成员,也由于很多时间花费在往返路上使他们很少有时间能够从事教学以外的社区工作。他们往往也不安心农村工作,或想迁往条件更好的城镇,或想放弃教师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