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代价

作 者:

作者简介:
余秀兰 南京大学高教所讲师 教育学硕士(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改革是“一种按照某种预期目标以改进实践的有意识的尝试”,〔1〕它改进了令人不满意的现状,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所得必有所失,代价有其合理性,但代价过大,不仅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不容忽视的教育改革代价

      借用《汉语大词典》关于代价的定义,〔2〕可以把教育改革的代价定义为:为达到教育改革目标所消耗的物质、精力,或作出的牺牲。教育改革的代价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

      1.在追求效益过程中,引发了公平问题

      以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和高考改革为例。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确立,虽然部分地缓解了大学经费紧张的困难,但它也使不少贫困子弟上大学的门坎又高了一层。尽管国家及一些高校再三保证:绝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然贫困生辍学、失学甚至自杀的事仍屡见于报端,更普遍的还在于这些贫困生虽然进了大学,但由于生活的窘迫、心理的焦虑与自卑,使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再如高考改革。近年来高考改革措施层出不穷,总的原则是:更加注重能力素质的考查,加大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的份量。如物理、化学,加强实验题,考查动手能力;英语,增考听力,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作文题,拓宽范围,意在考查想象力、创造力(1999年高考题“假如人类记忆可以移植”是最好的例子)。这些改革措施的动机是好的,对改革考试制度、选拔优秀人才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对那些缺乏优秀师资、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的考生显然不利。所以有学者指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些改革措施或规章的实施,是以牺牲农村考生为代价的。〔3〕话虽有些尖锐刺耳,但却令人深思。

      2.在追求数量过程中,忽视了质量问题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教育规模一扩再扩,带来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并导致高等教育本身的贬值。例如,1999年的大扩招,令许多高校措手不及。成都某高校某些热门课程,200多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就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图书馆只有2000个左右的座位,平时座无虚席,临考前学生每天早上6点半就开始排队,几次把玻璃门都挤破。全国政协常委、辽宁大学原校长刘祁涛说:“1999年的扩招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在既缺乏物质准备又缺乏精神准备的情况下实施的,再加上学生增加后,有的学校的管理一时跟不上,所以对教学质量的保证有一定问题。”〔4〕

      3.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丢去了一些传统的精神

      有学者言:“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5〕教育现代化也是如此。从教育观念角度看,教育现代化否定了许多传统的价值,“包括世俗化在内的文化现代化过程,降低了长期以来形成和公认的价值、传统及其载体和代表者的可靠性。”〔6〕从制度角度看,随着学校作为一个科层组织的规模日益扩大,学校各种规范也日益完善,学校的运行越来越依靠各种非人情化的制度规范,越来越科学化、现代化。但另一方面也越来越没有人情味,领导与教师间缺乏沟通,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来往。从教育技术角度看,机器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固然使教学效率增高,但同时也使许多传统型教师减少安全感,并可能面临丧失权威甚至下岗失业的危险。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日益减少,在知识传授日益现代化的同时,教师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日渐削弱。有观点认为,人类长时间面对现代媒体,会严重增加忧郁感、孤独感,降低人际交往能力。

      二、代价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任何一项改革,都必然会有代价。这是因为:首先,改革必须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即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该成本就是一种代价;其次,改革是以“新”模式取代“旧”模式,但这种新模式并不是所有方面都优越于旧模式,很多情况下,这种以新代旧是以牺牲旧模式中好的东西为代价的,即改革存在着价值选择问题,常常为了追求某一价值而放弃其他价值追求;再次,由于社会存在着差异,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以不同利益群体所承担的代价有所不同,即存在着受益群体与非受益群体之分,某一改革措施对某一群体有利,但却可能损害了另一群体的利益;另外,由于人们主观认识的失误和决策的失误,也会产生代价。总之,代价是不可避免的,正如西蒙·库兹涅茨所言:“在这个问题上,重要的观点是不能把意外看作偶然的,它们是在技术(或社会)革新中所固有的。”〔7〕

      从代价的不可避免性看,教育改革的代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社会正是通过改革来探索通向未来之路的,虽然人们在改革过程中一再失误,一再付出代价,但通过代价又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换言之,教育正是通过不断改革、不断付出代价和不断克服代价的方式而发展和完善的,代价是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必然付出。

      但是,承认代价的合理性,并不表明所有代价都是合理的。关于代价是否合理,有学者提出四条标准:代价付出的必要性、代价操作的可行性、代价效应的有利性和代价分配的公平性,即在判断代价是否合理时,就具体考察代价的付出或承担“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有利”、“是否公正”。如果付出的代价对实现创价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并且创价与代价相比得大于失,代价的分配也是相对公平的,那么这种代价就是合理的,反之就是不合理的。〔8〕

      如果用这四条标准来分析我国教育改革的代价,可以认为,总的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代价,可以认为,总的说来,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代价都有其合理性。如教育现代化虽然带来一些消极后果,人们对教育现代化的批评也从未停止,但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必然的方向,而且其创价大于代价。所以,“持续的反现代化批判的贡献与意义是:在批评的过程中,辨明了现代化过程的真正本质,也确立了人类应付的代价。”〔9〕但承认总体的合理性并不表示没有问题,有些代价应引起重视,如农村考生代价过重问题。

      代价不合理,尤其是某一群体承受过重代价,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首先,会影响人们对改革的支持。因为现代的改革要得到公众的支持,已经不能单靠某种政治热情,某种精神因素,而是人们理性思维的结果。而市场经济下的所谓理性思维主要是指人们预期从改革中所获得利益的多少。而且,改革越是进入中后期,人们的憧憬与期望中理性的成份越多。其次,可能引起矛盾冲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从而不仅给弱势群体而且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危害。社会风险理论中有一种“飞去来器”现象(Boomerangeffect),即社会风险首先在社会低层积聚,但制造风险的人迟早要遭受风险,风险是整个社会的。这种现象也同样可能发生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所以,不能因为目标合理就可以不讲策略地推出新的改革措施,在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代价问题并尽可能减少代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