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经营

作 者:

作者简介:
靳希斌(1941-),男,河北省邯郸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任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在经营视野下分析民办学校、国有民营、合作办学、学校集团等学校经营实践形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学校经营理论及其运作模式的必要性;对与学校经营相关的研究进行简要述评;在现代经营涵义把握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学校经营、学校产品经营、学校资产经营、学校资本经营为主要理论形态,以学校合作经营、学校连锁经营、学校特色经营、学校租赁经营等为主要运作模式的学校经营理论及其运作模式的初步框架;对如何根据所构建理论及其运作模式实施学校经营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2)04-0043-0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不仅有管理问题,还出现了经营问题。管理是对已有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经营除此之外,还有从社会获取更多的资源。学校经营已成为学校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国有学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而组建的学校集团、多元投资结构的股份制学校、个人或企业投资买断国有学校所有权,以及国内外各种类型的采用资产经营或贤本经营方式组建的联合办学实体等等,这一切都是学校经营实践,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进行理论探讨,构建学校经营理论及其相应的运作模式,以指导学校经营工作的科学运行。

      一、学校经营实践及问题分析

      我国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总体目标以来,经济社会得以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日益提高,从而对教育服务也提出了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需求,适应这种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教育领域出现了以提高学校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以形成特定教育服务能力为主要形态,以提供各种能较好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服务为主要方式的学校经营实践。

      民办学校创立是最先涌现的学校经营实践。为适应多层次教育需求,同时也为补充国家教育供给不足,民办学校投资者首先敏锐地觉察到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而导致的教育市场形成,果断投资学校教育领域,在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需求的过程中,得到了高速发展,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在民办学校里,出资者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学校经营,他们把精力集中在教育消费市场的分析上,放在如何满足教育消费需求的对策筹划上,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交给所聘请来的学校管理专家承担与经营。

      国有民营问题是另一类普遍的学校经营实践。国有民营问题来源于学校教育改革,究其本质也属于学校经营实践。它是把学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把学校经营权让渡给懂管理善经营的专家,让其在授权范围内充分行使学校经营权,从而提高国有学校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满足教育市场需求。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形成的学校经营,是以产权运作为形态的学校经营实践。

      第三类学校经营实践是各种类型的合作办学。合作办学,包括各种不同类型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内合作办学,也包括相同专业合作和不同专业合作。在教育学看来,合作办学就是发挥各自办学优势,而在教育经济学看来,合作办学则是学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新的教育服务能力,以满足教育市场中教育消费需求的学校经营行为。这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产生新的教育服务能力,为市场提供新的教育服务就是学校经营现象,可以称为学校合作经营,也是学校经营实践中十分普遍的类型。

      学校集团化经营。一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所分离出来的企业办学校,在重组、整合的基础上组建了学校集团,有的登记为事业法人,有的则登记为企业法人。这种学校集团管理层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就是经营,他们的学校经营活动与民办学校经营活动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特点。相同之处,学校集团也要积极开拓社会教育市场,通过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服务及教育产品,以求其生存与发展。不同之处,学校集团可以充分发挥与原来企业之间的业缘联系,通过关联交易方式,为企业提供职业教育、职工培训甚至基础教育服务,从而促进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入WTO的实现,学校经营实践还会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经营实践,迫切要求我们在理论和运作模式上做出回答,构建学校经营理论及其运作模式,已成为微观教育经济学的紧迫任务。然而,面对国内外广泛的学校经营实践,对学校经营研究工作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认识不到位。在认识上还没有确立学校经营理念,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混为一体,还没有真正从学校经营理论角度对学校经营现象进行认识。二是学校经营理论未纳入研究视野。学校经营概念及相应的理论框架还处于空白状态,虽然不同角度和方式所进行的学校经营实践活动为学校经营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实践基础,但教育经济学还没有把学校经营作为其研究视野。三是学校经营实践处于不自觉状态。由于缺乏系统的学校经营理论指导,学校经营实践处于不自觉状态,学校经营的科学性、学校经营的效率和效益都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学校经营理论研究述评

      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运行机制,已经历史地提出了关于学校经营问题,迫切要求在理论上对学校经营问题做出回答。文献检索表明,最早涉及学校经营的研究是齐亮祖的学校经营机制研究[1]。其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涉及到学校自主权扩大而提出的,是在教育管理学意义上对学校经营机制问题的研究,还不是教育经济学意义上的问题研究。类似的研究工作还有薛西生的技工教育经营机制研究[2]、罗清宁的职业中学经营型管理机制研究等[3]。薛西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技工学校经营概念,但对技工学校原有运作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出现的严重不适应情况,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提出要模拟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技工学校经营机制。罗清宁也意识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中学管理必须赋予新的涵义,应该引入经营理念,用“经营型管理机制”概念加以表述。最早把经营概念引入教育领域中的是张铁明,但他研究的是教育经营问题,而不是学校经营问题。张铁明在研究教育产业问题时,提出了教育可以适度经营,认为教育是产业,而产业就可以经营[4]。张铁明提出的教育适度经营说,不能对丰富的学校经营现象做出理论解释,也难以指导学校经营实践。我们认为,学校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校行为。学校经营所追求的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新的教育服务,在满足教育市场不同层次需求过程中,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因此,学校经营不是一种“适度经营”。厉以宁教授根据公共经济学产品属性理论,提出了学校产品性质和学校经营问题[5]。他从学校产品属性角度对学校进行了分类,并基于产品属性分类分析了学校经营特点。这是至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较为系统的学校经营问题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