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畜考源

作 者:
易华 

作者简介:
易华(1963-),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代文化史研究,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古今农业

内容提要:

中国的六畜可以分为两组:猪、狗、鸡和马、牛、羊。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齐备,表明东方定居农业文化与西来游牧文化的混合。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家畜,是定居农业文化的象征;马是游牧文化的标志,从青铜时代开始成为显贵的家畜。六畜概念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文献,猪和马的相对重要性意味着定居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消长。本文系统考察了六畜渊源,并试图窥视中国民族文化的形成轨迹。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3 年 01 期

字号:

      《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郑玄注曰:“六畜,六性也。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后来牲畜或畜牲联用,泛指家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杜预注曰:“马、牛、羊、鸡、犬、豕。”宋王应麟《三字经》:“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马居首而豕殿后,从此六畜家喻户晓。

      关于六畜起源,动物考古学家和农史学者进行了初步研究。周本雄研究了一些重要遗址的动物骨骼认为磁山文化时代已驯化了狗、猪、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牛骨、羊骨、马骨零碎可疑,马、牛、羊都是龙山文化时代出现的家畜,马可能还要更晚一些①。陈文华系统地收集了考古文物中六畜资料,认为猪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为六畜之首②;商周时期畜牧业特别发达,马已成为六畜之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肯定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野猪驯化为家猪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养鸡的国家;犬又名狗是中国最早驯养的家畜;马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役畜之一,被奉为六畜之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马的国家之一;牛是中国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包括黄牛、水牛、牦牛三大类;羊也是中国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包括绵羊和山羊,中国是家羊起源地之一③。这代表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农史学界对六畜起源的基本看法:猪、狗、鸡是中国最早驯化的,马、牛、羊也不是外来的。

      六畜的起源或分布并不局限于中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动物考古学、驯化地理学、动物遗传学、民族动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④。DNA研究揭示了动物驯化的复杂性,中国学者亦加入了这股研究潮流⑤。张亚平等对狗、猪、驴进行了分子遗传学研究,认为猪、狗是东亚本土驯化的,驴肯定来自中亚、西亚或埃及⑥。袁靖系统考察了新石器时代中国人获取动物资源的手段和方式⑦。他们重点研究了猪和马的驯化或来源问题: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家畜,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本土驯化的⑧;确凿无疑的家马见于青铜时代,很可能是外来的⑨。

      每一种动物的驯化过程都很复杂,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还难以确定。大体而言犬和猪的驯化在东亚和西亚均可追溯到近万年,牛和羊的驯化西亚明显早于东亚数千年,鸡则东亚更早,马的最早驯化地是中亚。概言之猪、狗、鸡是东亚本土起源,而马、牛、羊则来自中亚或西亚。本文根据最新动物考古学和遗传学成果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系统考察六畜的来源以及中国历史上六畜相对重要性的变化过程,从民族动物学窥视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变迁轨迹。

      二、猪、犬、鸡

      养猪是东亚定居农业生活的传统,无“豕”不成“家”。南起甑皮岩北到兴隆洼,西自仰韶东到龙山,东亚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中几乎均有猪骨出土。用猪或猪下颌骨陪葬不仅具有宗教意义⑩,亦是财富和政治权威的象征(11),说明猪在东亚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均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野猪(Sus Scrofa)与粟一样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其附近岛屿,遗传学研究表明欧洲和东亚家猪有明显的不同,分别起源于西亚和东亚(12),欧洲和南亚亦可能是家猪的起源地之一(13)。西亚是公认的家猪起源地(14),东亚家猪源于东亚野猪(15),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还难以确定。通过来自中国、东南亚、印度的567只家猪和155只野猪的mtDNA研究表明东亚家猪和野猪可追溯到同一世系D,其中包含多个支系D2、D3、D4、D1b和D1a2;根据系统发育地理图可推断湄公河流域是驯化中心,然后分别向西北和东北方向分布(16)。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猪骨骼有争议,李有恒等认为不太可能是狩猎的结果(17)。野猪也是可以牧养的,甑皮岩的猪可能是驯化初期的猪。兴隆洼人猪合葬意味深长,野猪特征明显,可能也是正在驯化中的动物。新石器时代人类陪葬或祭祀一般用家畜,绝少用野兽。跨湖桥遗址出土动物骨骼部分被确认为家猪,也是中国最早的家猪实例之一(18)。大约八千年前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骨可以确定是家猪(19)。日本和朝鲜半岛亦有野猪分布,与家猪亲缘关系密切(20)。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均表明东亚诸民族具有养猪的传统(21)。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不仅是人类天生的朋友,亦是肉食来源之一。狗源于狼已经得到公认(22),但驯化的时间和地点仍在争论推测中。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23)、武安磁山,河南省新郑裴李岗、舞阳贾湖,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陕西省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过狗的骨骼或陶狗。舞阳贾湖已有龟、犬陪葬,大汶口、龙山文化中犬与龟陪葬普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24)太平洋沿岸地区流行龟祭和犬祭风俗。(25)Savolainen和张卫平等通过对世界范围内654只狗的mtDNA研究发现其中95%可归为三群,而东亚狗表现出更大的遗传多样性;由此推断狗源于大约15000年的东亚狼(26)。作为旁证有人发现新大陆(27)和澳洲(28)的狗源于东亚或旧大陆。另外一群科学家用类似的方法发现犬与东南欧豺有亲缘关系,并且推断至少欧洲犬起源于欧洲狼(29);有12000—17000年的遗骨作为佐证,支持犬或狗的多地区独立起源说(30)。通过来自欧洲、西南亚、西伯利亚、东亚、非洲和美洲的10只狗Y染色体研究表明世界上的犬源于至少五个不同的豺群(31)。狗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异常广泛,还可以和狼回交,不大可能起源于一时一地(32)。青铜时代以来欧亚大陆中、西部的犬跟随印欧人进入了东亚,因此现代东亚犬或狗表现出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东西方文化或游牧与农耕民族文化中,犬或狗具有迥然不同的意义。语言学研究亦可得出类似的结论,犬是印欧语和阿尔泰语中对狗的称呼。农耕与游牧民族对狗或犬的态度明显不同:直到最近狗仍然是部分日本、韩国和中国人的肉食来源之一,这在游牧民族或印欧人看来无异于吃人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