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3)05-0104-06 在当代文论史上,茱莉亚·克里斯特瓦这一大名是与“文本间性”(一译“互文性”)这一理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如“文学性”当年之于罗曼·雅各布森,“文本间性”更是克里斯特瓦文本理论的一个核心。要深入理解克里斯特瓦文本理论的核心蕴涵,就要去了解“文本间性”这一概念的产生背景,或者说,去追溯这一命题的生成语境,就要将“文本间性”学说置于克里斯特瓦全部文本思想的孕生过程中,置于其“文本科学”的建构过程中。 检阅茱莉亚·克里斯特瓦已经面世的著作,我们发现:这位法国学者相对集中地谈论“文本”的文字主要见之于她的两部著作:其一,由11篇论文构成的《符号学:符义分析研究》,这是克里斯特瓦这位“异邦女子”以“新符号学家”身份在巴黎学术界亮相的“处女作”;其二,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小说文本》。具体说来,克里斯特瓦论“文本科学”的主要文章至少有:1967年发表的《巴赫金:词语、对话与小说》①,1968年发表的《文本的结构化问题》②,1969年发表的《文本与文本科学》《封闭的文本》《词语、对话与小说》《被称之为文本的生产性》《公式的产生》③,以及1970年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小说文本》④的第5章《文本间性》。其中的两篇文章,即由介绍、解读巴赫金的理论而首次提出“文本间性”概念的文章《词语、对话与小说》,与不再涉及巴赫金而对“文本间性”理论进行独立建构的文章《封闭的文本》,尤其受到学界关注,早就被译成英文、俄文而广为流传,已成为法兰西文本理论乃至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中的经典名篇。 1 茱莉亚·克利斯特瓦的文本理论之最大建树当推“文本间性”(一译“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intertextualite)所涵盖的文学现象古已有之,中外皆然,但这个概念本身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如是”小组极具论战色彩的理论语境中诞生的,具体而言是在“如是”小组成员克里斯特瓦的一篇阐释巴赫金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的。[1]1 秦海鹰博士立足于克里斯特瓦写于1967年至1970年间的论著,从她的第一部理论著作《符号学——符义分析研究》一书的主题目录中来解读“文本间性”的基本内涵: 互文性:排挤互主体性;取自其他文本的陈述相互交错;先前的或同时期的陈述被转置到交流言语中;多声部文本;处在相互否定关系中的多重代码;对文本的抽取唤醒和摧毁先前的话语结构。(《符号学》第378页) 我们从这个主题目录中可以归纳出克里斯特瓦赋予互文性概念的三个主要内容:文本的异质性(引文性)、社会性和互动性。其中第一点涉及互文性的基本表现形式,第二点涉及互文性理论对早期结构主义的超越,第三点涉及互文性的运作机制。[1]2 应该说,“文本间性”理论的经纬已经被清晰地勾勒出来。我国学者对“文本间性”理论的梳理,已进入颇有深度的开采平台。 那么,国外学者对克里斯特瓦的“文本间性”理论研究达到了什么水平?这里不妨征引一例。 我们知道,文本间性(一译“互文性”,法文ERTEXTUALITE;英文INTERTEXTUALLITY;俄文ИНТЕРТЕКСТУАЛЬНОСТЬ),这是后结构主义理论家茱莉亚·克里斯特瓦于1967年引入的一个术语,它现在已成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分析中一个基本的术语,它不仅被作为文学文本的分析工具,或者是文学存在的特点的描述工具(尽管它最初正是在这个领域出现的),而且被用于已获得“后现代感”之名称的当代人的那种世界感与自我感的界说。楚尔加诺娃总结道: 克里斯特瓦是在重新思考巴赫金的《话语艺术创作中的内容、材料、形式问题》(1924)一文的基础上,来建构自己的学说的。巴赫金在那里对文学存在的辩证法加以描述时指出,除了向艺术家提供的现实,艺术家还要与在他之前和与他同时代的文学打交道,他与那些文学之间处于经常性的“对话”之中,这个对话被理解为作家同现有的那些文学形式之间的斗争。“对话”思想被克里斯特瓦纯粹形式主义地接受了,被视为绝对地局限于文学领域,文本之间的对话,也就是文本间性。克里斯特瓦这一术语的真正涵义,要置于雅克·德里达的符号学术语的语境之中才能弄清楚,后者力图剥夺符号的指涉功能(语言符号与现实或想象的事物的关系)。 在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的影响下,人的意识被等同于文字书写的文本,文本被视之为仿佛是唯一多少可以信赖的对人的意识加以铭写刻录的方式。由此,一切——文学、文化、社会、历史、人本身——均被视之为文本。 认为历史与社会乃是那种可以作为文本来“解读”的东西这一主张,导致了将人类文化看作整一的“互文本”来接受,而这一互文本则也似乎作为一种前文本——任何重新出现的文本的前文本——在起作用。……克里斯特瓦强调这一“游戏”的无意识性,捍卫文本的生产性——非人格化的“无个性的生产性”——这一主张是在提示,文本仿佛是绕过个体之有意识有意志的活动,自在自为地产生:“我们将发生于单一的文本内部的那种文本的相互交错,称之为文本间性。对于认知的主体,文本间性——乃是这样的概念:它将是文本解读历史并被写入历史的那种方式的一个标识”(克里斯特瓦:《诗歌语言的革命》,巴黎,1974,第443页)。结果是文本被赋予实际上自主自律的存在与“解读”历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