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现实教学中的教学论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继存,山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论研究,山东 济南 250014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教学论研究者走出象牙塔,到中小学校去,深入课堂,拓展自己的研究和生活空间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是,如果因此否定了教学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那就说明教学论研究者不了解现实教学实践活动的复杂性,等于误解了教学论学科。教学论研究者应当努力改变单纯的研究者角色,坚持教学与研究的统一,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努力克服教学论学科研究概念化书写的偏向。目前,各师范院校教学论学科尚缺乏明确的发展定位,特色与个性不鲜明,甚至有均质性和同一化的危险和趋向,这与教学论研究者长期以来停留或沉湎于教学的抽象思辨或教学枝节的泛论上密切相关。重要的是思想和学术成果,而不是学科领域,教学论研究者应当打破教学论的学科畛域,超越教学论学科本位的狭隘视野,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4)01-0072-07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学论研究者超越文本,走出学院,积极参与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从总体和主流上看,这体现了教学论研究者的一种自觉自省意识,反映了教学论研究者的一种人生关怀和社会责任。然而,当教学论研究者面对诸多难以解决和克服的基础教育教学问题时,又常常怀疑自己所从事的教学论研究的价值,以致悲观和失望,这是我们今天应该特别注意并需要澄明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教学论的作用及其限度

       毫无疑问,教学论研究者大多生存在日趋严密的体制化的高师院校之中,有自己分内的工作,担负着培养学生和学科建设的任务,完全放弃体制内的身份和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教育是国家和全社会的事业,基础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直接责任者是中小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这决不是说教学论研究者没有任何责任,或者说教学论研究者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教师的培养离不开高师院校,教学论研究者在高师院校担负着特殊的作用,这种特殊作用的发挥显然需要教学论研究者全面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教学状况。那种脱离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从而对现实中的教学问题缺乏足够关怀和同情性理解的教学论研究者无论发表多少论文、出版多少著作、完成多少课题、获得多少奖励也不过有利于体制内学科建设指标的完成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基础教育教学来说常常是纸上谈兵,对于自己当下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实际教学状况不仅有利于教学论研究者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教学论研究者自觉地反思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研究习惯,调整研究方向,改进研究方式,提升研究质量,增强研究的应用性,扩大服务范围,体现社会价值。因此,教学论研究者走出学院,到中小学校去,深入课堂,拓展自己的研究和生活空间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可是,面对具体的基础教育教学问题时,教学论研究者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会有一些认知的压力和身份的焦虑,如果因此而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从而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教学论研究者如果因此走向了自我的否定,进而否定了教学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那就说明我们教学论研究者真的不了解现实教学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也就等于误解了教学论学科。

       相对于自然现象来说,教学实践具有人为性,而人具有自我意识和学习能力并因此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使得教学实践变得异常复杂。虽然精神是一种“决定”(determination)的因素,但毕竟不是“实现”(realization)的因素。一种文化中能产生什么样的作品决定于精神,尤其是其内在结构,而实际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则有赖于一些实在因素的特定结合方式。人类精神最多不过阻碍这些因素,或为这些因素去除障碍,但不可能根本改变这些因素。大家都知道,政治中的权力位系、经济中的生产控制关系、民族和阶层的意识形态、教学主体的生活遭遇等无不影响着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现实教学问题因之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受社会发展和个人现实需求之间矛盾的规定和制约。也许,促使人们采取具体教学行动的更多的是他在当下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欲求,是他的激情,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在对遥远的未来予以总体反思后的选择。显然,现实教学问题的解决不是教学论学科知识或理论的简单应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可能完全依赖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由此,我们也会逐渐认识到,教学论是“文化”而非“自然”的科学,归属于社会性而非技术性的范畴,不注意教学实践涵盖的制度、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变迁,不考察教学这种社会实践与社会制度、文化和心理等的内在依赖性,就很难准确地把握现实教学问题,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学论研究者就可以放弃自己的社会关怀和责任,而是说教学论研究者必须知道目前教学论知识的界限,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恪守智识诚实的基本准则,这也可以说是教学论研究者应该始终坚守的伦理底线。因此,立足于基础教育教学的现实,怀着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抱负和情怀,反思教学论乃至反思教学论研究及其方法,不是无关痛痒的,而是教学论研究者必须时刻躬身自问的。

       教学论研究者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获得不能仅仅靠套用既有的教学观念和理论,更不能通过逃离现实教学来完成,而必须靠履行应该担当的职责来显出自己生活的精神性面向的意义。当前,教学论研究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和范围内有助于现实教学问题的解决。也许,有诸多现实教学问题根本就不是目前教学论学科能够解决的,因而我们只能去研究这些现实教学问题中的教学论,否则就是教学论学科的僭越,是教学论研究者自寻烦恼。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在的良心,而不能受外部赞扬或谴责的牵制。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教学论研究者在他者眼中的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是什么形象。只要我们教学论研究者清楚自己的地位和境遇,坚守自己的底线,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确定合适的期待视野,就能坦然面对基础教育的教学现实,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过程中,发挥教学论知识的作用,展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