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3)12-0083-08 在价值多元化时代,道德教育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要培养哪些美德或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综合利用不同美德或者协调他们之间的冲突,从而能面对复杂的道德情境而做出优化的选择。这就要求美德的传授不能以单个“德目”的形式出现,而必须建立在美德系统论的基础之上,因此需要以体系化的框架将美德内涵和关系整合得更为清晰。这不仅可以避免片面的和僵化的道德灌输,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人们对多元价值整体性的了解,从而使得基于不同价值观的对话和协商成为可能,而不停留在相对主义的泥潭之中。 对于中国的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而言,这样的体系化的框架还必须能够反映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根性和精神特质。以先秦道家、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就是在中国本土文化中诞生的理论框架之一。五德体系历经沧桑,在历史长河中曾经以多种形式出现过,也曾促进或阻碍过中国社会的发展。五德体系能否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贡献价值,这是需要以开放和谨慎态度来考察和论证的。跨越历史的鸿沟,返本还源地阐释五德体系的内涵,并通过与其他美德体系的比较,来检验其思想的深刻性与辩证性、整体的包容性与子系统的独立性,是判别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对当代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先秦道家、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与当代两种美德体系进行了比较。第一个美德体系是来自于近十多年来蓬勃发展的积极心理学,代表心理学领域有关“德目”问题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且将美德与性格特点联系起来。第二个美德体系来自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方兴未艾的品格教育运动,代表了美国教育学领域有关“德目”问题的一些特点,其运动的兴起、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对我国的核心价值教育具有借鉴价值。从体系的渊源来说,三种美德体系都是基于传统的或古典的道德哲学或宗教哲学。仁义礼智信五德是直接基于先秦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而且融入了先秦阴阳五行思想。积极心理学建立在对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南亚的佛教和印度教文化;西方的希腊哲学、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跨文化比较的基础之上。美国品格教育的思想根源是希腊四主德和美德伦理学。 一、三种美德体系的内容和特点 (一)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气质—美德体系 我国先秦时期的“德”观念经历了天德与祖宗之德、制度之德、精神品行之德三个阶段。西周之后,“天德观”逐渐消隐。[1]老子大概是有文献可查的最早系统化论述道德内涵的。在老子思想中,完整地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德内容,而且是作为淳德的基础元素而加以肯定的。只是在复归德道的过程中,超越到淳德未散的境界时,则需要摆脱对“仁义”的执著。《老子》德篇第一章中提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这一段文字实际上言简意赅地构建了老子思想中的道德体系。道、德、仁、义、礼是老子明确提出的,“信”以“忠信之泊也”形式提出,智则以“愚之首也”的形式提出,“愚”是“智”的反义词,老子认为当道、德、仁、义、礼都无法维持的时候,所剩下的“智”已经无法表现出智慧的功能,只能表现出“愚”的状态。所以,这一段实际上包含了“道、德、仁、义、礼、智、信”七字系统。其中道是德的最高端,仁、义、礼、智、信是“德”无法保持圆满状态之后朴散而出的下德状态,是德的五个子系统。在保持不了“德”的完整性的时候,“德”会分解为仁义礼智信五种元素,而且仁、义、礼、智四种状态和阶段就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而信则包含在其他四种元素之中,起承载作用。 先秦儒家伦理主要包括四则、四端、八维等概念体系。孔子重仁和礼治,《论语》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则”非常有影响力。孟子提出四端,“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称之为儒家的八维,其中“礼义廉耻”,称之为四维,其实出自《管子》。 将五行与五德相配,文献上可以追溯到西汉的董仲舒、扬雄和东汉的班固。班固《白虎通》中,又将五行、五德与人的五脏相对应,认为“肝,木之精也;仁者,好生……肺者,金之精;义者,断决……心,火之精也……礼有尊卑……火照有似于礼,上下分明……肾者,水之精。智者,进止无所疑惑,水亦进而不惑……脾者,土之精也。土尚任养,万物为之象,生物无所私,信之至也”。[2] 五德与五行的“木金火水土”的形象类比,可以作为一种视角,对理解“仁义礼智信”五德和“道法自然”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例如,树木森林的承载涵养功能,与人类本性仁德内涵的“至善慈柔、宽容博爱”,宝剑的锋利刚直与义德的“助弱扶危、果断有力”,火炬的光明热量与礼德的“秉规持范、知时达物”,水流的百折不回、奔流到海与智德的“变通调变、虚怀若谷”,大地的生长万物、承载万物与信德的“诚信无疑、稳重厚道”都具有某种神似的相通。这种类比亲切可感,诗意奔放,将德与美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助于直观、深刻地体味五德的基本内涵。 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实际上构成了中华道德文化和道德信仰的主体框架。“仁义礼智信”构成了道德的基础层面的五个相对独立的维度,而且每个维度都具有可与五行学说相匹配的自身鲜明的特征,而其他德目都可以归并在这五个维度之下,作为其具体表现。在中华道德文明的发展中,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系统的内容也在发生细化,主要表现为德目的细分,如,慈、爱、孝、悌、诚、忍、平、和、忠、节、勇、恕、勤、检、廉、耻等内容的细化阐释等。 熊春锦分析了先秦道家、儒家的道德观点,并以五德—五行系统观来整合了这些内容,以道德修养五德分析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见表1)。本文以他的总结作为中华传统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一个分析依据。
(二)积极心理学的美德—性格优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