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3)09-0116-06 修回日期:2013-06-21 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是中国近代师范生使用的探讨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课本。日本学者汤本武比古著《教授学》于1901年被译介到中国,而朱孔文编《教授法》(1903年)是我国自编最早的教学论教材,可以说,它们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教学论教材。因此,笔者研究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的范围限于1901年至1949年期间的50本教授法、教学法课本(其中包括8本译自日本、美国的教学论教材)。它们的一般特征是:就其思想来源来说,主要不在自己的历史传统的范围内,而是西方资产阶级教学论体系的产物;教学论教材是为建设新学校、建立新教学秩序服务的,具有反封建传统教学观的进步倾向;我国学者开始自觉地建构教学论学科(教授法、教学法)的独立体系,而且在教材结构上表现出多样化;将心理学的知识引进教学论教材,强调教学方法要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1]我们通过研究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中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五个基本范畴的所指,不仅能够了解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建设的具体内容,而且能够体会到中国近代这个转型时期的教学观念。 一、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所谓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即罗廷光所谓“优良教学之条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师生状况、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办学经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论述教学条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环境与教学质量联系紧密。近代教学论教材论述“学校环境”往往是围绕师生对“教室”的“布置”或“装饰”展开论述的。赵廷为说,在布置教室环境时应特别顾及三件事情:(1)教室环境是否合于卫生的条件;(2)教室环境能否激起儿童正当的活动;(3)教室环境是否艺术化和家庭化。[2](99)该教材对教室的光线、空气、温度、桌椅、黑板、布告牌、墙壁装饰、存放物品处等发表了意见。该教材反对在教室贴一些“满含党义和训育的意味的标语”,因为它们“不合美观的条件”,“既不合儿童的生活的需要,又未能发生任何实际的影响”;“但如果教室里的标语,非常美观,且能表示儿童共同的意志或共同努力的目标,则此种标语也未尝没有用处”[2](102)。 第二,教师的教学管理也是教学生产力。教师之教学管理的关键问题有二:(1)教师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常规是习惯的做事方法。教学中如果没有常规,教室内的紊乱情形就难免要发生,教学秩序就得不到保证。李清涑说:“教师对于规则之宣布,应使儿童觉得此为预防恶行而设,并非暗示某种不法行为。”[3](2)教师的敬业与修养是不管之管。周维城、陆承谟说:“今之教师,其于教材及教授法之是非得失漫不经心,鸣钟上课,鸣钟退课,日复一日,碌碌然枉送年华,毫无进步。是不啻庸医之日事杀人犹不自觉其过误也。”[4](21)教师一定要敬业,每天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躬自省。至于教师的修养“不外乎研究教法及增进学识而已矣”[4](21—22),“善教者不专以灌输文字为能事,必使儿童之新旧思想与感情彼此融洽。故为教师者,不特须于其所授之学科有充分之研究,并于其所教之儿童亦有切实之考察。后者较前者为尤困难,亦较前者尤为重要”[5],“正当之教授,非以成人之知识问题或结论授与儿童,乃利用儿童之经验、儿童动作之倾向及其必须适应之自觉而引导之,刺激之,使用最大之努力以达其目的”[6]。 第三,教具和教案是产生教学有效性的物质条件。所谓教具,是指配合教师教学活动的物质工具。“小学教学最好多用具体实物,万一不可得,得用标本、模型、图画等替代。”[7]所谓教案,是指教师为教学的实施编写的方案。龚启昌说:“孟禄氏曾经下过一个定义说:‘教案这个名称,是说明在教学时间内教师提出所要做的事。’所不幸的,这一定义集中注意于教师在教室内的活动,而非以学生为中心。为避免轻重观念之不当起见,我们建议下列的定义:‘教案这个名称,是用以说明能实现的成就,以及学生与教师活动结果能获得这种成就所用的特殊方法。’”[8]赵廷为以一位教师的“教案”为例,说明“教案”要注意“目的的定立”、“教材的选择和组织”、“旧有的知识”、“参考书和教具等”、“教学的方法”等事宜[2](111—117)。 二、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所谓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结果。美国有学者说,授课并不是教师徒增新课而已,当以引导学生生疑解疑为目的。[9]近代教学论教材对教学目标内涵的理解,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基于词义范围大小的分类标准,近代教学论教材通常从四个方面来揭示教学目标的内涵:(1)最广义的教学目标,是指教育目的;(2)稍广义的教学目标,是指教育目标;(3)稍狭义的教学目标,是指学科目标;(4)最狭义的教学目标,是指单元教学目标和功课目标。赵廷为、罗廷光、钟鲁斋在教学论教材中都认为,要将教学目标群当成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 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分类标准,近代教学论教材通常从知识、能力、情意三个方面揭示教学目标的内涵。具体地说:(1)知识目标。知识包括各种事例、理论、定义、原则、法则、公式等,有些知识仅需记忆,有些知识需要融化,有些知识需要实际应用。[10](2)能力目标。学生对于一定的刺激所做的异常迅速而机械的一定的反应叫“技能”,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就成了技巧,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一定情境中的问题的本领就是“能力”。能力目标由若干技能学习的结果构成。郭鸣鹤认为,小学学习最需要的技能约可分为三大类:语言和唱歌技能、手工图画和写字技能、游戏和运动技能。[11](48—49)(3)情意目标。近代教学论教材往往把这项教学目标称为“欣赏”目标。钟鲁斋说,学科教学要通过“美术的欣赏”、“理智的欣赏”、“社交的欣赏”陶冶学生的态度、兴味、嗜好、情操、信仰。[12](3—4)为什么要从知识、能力、情意三个方面去理解“教学目标”呢?郭鸣鹤认为是由于四个教育学说的影响:“预备说”、“实利说”、“广智说”、“养成群性人格说”。[11](4—5)所谓“预备说”,是指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谓“实利说”,是指以实利的增进为教育的目的,于是有职业教育的提倡和生产效率的特重;所谓“广智说”,是指以灌输知识为唯一目标;所谓“养成群性人格说”,是指以教育为陶铸个人养成群性的唯一目标,而一切个人人格活动须在群众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