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的认识论及其对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丽,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温恒福,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 150025)。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怀特海的认识论所追求的是心灵与身体、守恒与变化、理性与非理性、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是一种更加现实、包容、过程、整体的认识论。基于怀特海认识论的中国教育学发展,在理论建构上,要追求开放的“宏大叙事”,强调理解的整体性;在认识探究上,“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都要研究,重视生成的意义性;在价值取向上,追求事实与意义的统一,重视经验的全面性;在研究方法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并重,体现世界的复杂性;在未来发展上,进行观念的冒险,不断扩大理解。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11 期

字号:

      教育世界的联系性、复杂性、多样性,迫切需要一种令人确信的、综合性的洞察力,一种能够把诸多知识碎片整合为某种一般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的思维方式,怀特海的有机哲学迎合了这种需要,这种追求心灵与身体、事实与价值、守恒与变化统一的认识论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会给中国教育学发展带来新的思维。

      一、怀特海有机哲学的知识观与认识论

      A.N.怀特海是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他对现代性的批判不是彻底的解构与否定,而是积极地建构与取代。他认为哲学的美是很多方面的,并非只能在关于第一原理的“发生的—功能的”解释和“数学的—形式的”解释之间作出择决,他的哲学追求是融合这两种解释,[1]这也是他的认识论的追求。但他并没有单独探讨认识论问题,[2]而是通过本体论解决认识论问题,[3]其认识论是蕴涵在摄入(prehension)理论之中。他的知识观、认识论路线可概括为以下内容。

      (一)世界是有机体,知识具有整体性,哲学要追求一般观念

      “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该过程就是诸现实实有(actual entity)生成过程”[4],在生成中,“现实实有相互关涉,其原因是它们相互摄入”[5],“考虑到可忽略不计的关联,应该说,每一个现实实有都在每一另外现实实有之中”[6],即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事件是另一事件性质中的一个因素,如此,现实世界是由组成它的所有“现实实有”或者“事件”不断编织的一个动态的、相互共生的网状体系,是有机的、联系的、过程的,事件之间是相互内在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有机体。世界这个有机体体现在知识上就是知识具有整体性和有机性,有着“活着”的特点,各类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全体和局部融会贯通,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依存于体系而生长。所以,“所有的一般真理都是互为条件的,且脱离了由更广泛的基本概念建立的相互关系,也不能解释它们的应用范围。”[7]故形而上学的追求要体现宇宙的整体性,要进行“宏大叙事”,“要构建一个由诸一般观念构成的一致的、逻辑的、且必然的体系,根据这一体系,我们经验中的每一成分都能得到解释。”[8]可见,怀氏与解构后现代哲学家不同,他肯定哲学的形上思辨功能,这种建构也是在为传统理性功能辩护。

      (二)“宏大叙事”对宇宙阐释是近似的,体系要有开放性

      有感于牛顿物理学的命运,怀氏认为,哲学家不可能指望最终制定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洞察力的微弱、语言的贫乏以及想象力的不足就是阻止达到这一目的的顽强障碍,人们“只能造就出一种近似的原则体系,这一体系只能根据哲学家欲满足的理想来定义”[9]。

      体系是必要的,但不要夸大其作用,怀特海批评了以往哲学所犯的两种夸大错误。一是“具体性误置的谬误”,即把本是抽象的东西看成是具体的了。[10]他认为,以牛顿、笛卡尔等为代表的17世纪实体哲学所犯的错误就是“具体性误置谬误”,他们一点也不提“实体”、“简单位置”是一种抽象,结果人们普遍把它们当成具体的了,认为其哲学是普遍真理,夸大了哲学作用。或许如此,基于实体信仰之上的“现代性”、“本质主义”遭到后现代的猛烈批判,如针对“实体”,尼采说:“问‘自在’之物是什么样子的,根本不问我感官的感受性和理智的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这样来回答上述提问:我们怎么知道有这样的事物呢?‘物性’乃是我们首先创造的。”[11]怀氏也认为,“实体”确实不是“具体”的,而是一种抽象,但与尼采不同的是,他认为,“第一原理”就是抽象,不可能具体,所以它是发展的,“我们必须清楚地懂得,我们不是从明确的前提出发来论证的。哲学正是对前提的探索。”[12]因而,体系必须开放,要不断扩大理解。怀氏认为尼采犯了一种教条主义谬误,“这种谬见相信:哲学的合用假设的原则都是清楚明白的而不可改良的。于是,从这一谬见出发,哲学滑向了另一极端,那便是抛弃方法。哲学家们自负地声称,他们不拥护任何体系。……于是他们推论道:理智在本质上是与错误的虚构联系在一起的。”[13]哲学所犯的第二种夸大错误,是“在肯定性和前提方面错误地估计了逻辑程序。不幸的是哲学中一直都有这样一种看法:哲学方法就是要执著地说明各自清晰、分明而确定的诸前提,然后在这些前提上建立起一个思想的演绎体系。但是,精确地表达终极一般概念,这是哲学讨论的目的,而不是其起因。……检验一个理性主义的体系,应该是看它的第一原理是否有普遍意义的成功,而不在于它们在特有事物上是明确的,或最初的时候是清晰的。”[14]他感慨道,“困扰哲学家的过失是:仅仅是人,他们却努力从上帝的观点去观察宇宙。”[15]这大概也是他的另类后现代哲学的体现吧!

      (三)“是其所是,在其所在”都要认识,守恒和变化都要坚守

      事物的“是其所是”是重要的,但把认识仅局限于此,怀氏并不赞同。一是“主词和谓词、实体和质量、殊相和共相”不足以描述世界,这种描述忽视,甚至违背了“我们在行动、希望、同情中所表达的,以及我们虽鲜能用文字分析却确实享有的直接经验”。[16]二是“现象与实在这一两分法并未覆盖全部的经验,它只涉及正在被谈论的直接事态的客观内容,而略去了它的主体形式”。[17]三是现象并不都是派生的性质。[18]广义相对论的原理否认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一个实体不在一个主体之中,相反,根据这一原理,每一个现实实有都在每一个另外的现实实有之中。[19]正因如此,怀氏才采用了摄入一词,来表达一个现实实有借以造成它自身对它物凝聚的那种活动,也正因如此,“一个现实实有不能被共相所描述,甚至不充分地描述也不行,因为其他的现实实有确实能描述任何一个现实实有。”[20]怀氏认为,“实体”也好,“现实实有”也罢,并不为“持久的性质”、“在数量上保持为一”的本质所描述,在对现实实有的描述中,“本质”是需要的,但“描述”是不充分的。[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