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二战前旧金山华人教育的历史特点

作 者:
李永 

作者简介:
李永,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国华人教育史,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东疆学刊

内容提要:

二战前旧金山唐人街作为美国第一大华埠,其华人教育发展的历史最具代表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公立学校中隔离教育政策与“熔炉”同化政策的并行不悖;教会学校中传教与教育的双重目标;家庭教育中家庭结构完整化与教育正常化呈现同步趋势;中文学校中从华侨教育到华人教育的历史转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3-0075-06

      二战前的旧金山唐人街是美国第一大华埠。受本身旅居思想和外界排华阻碍,排华期间这里华人聚居,他们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崇教尚学的传统更使得他们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华人父母既重视子女的英文教育,又重视中文教育,这就使得华人子女处于二元教育文化之下,其教育发展的历史既有自己的特性,又体现了在美华埠子女教育的许多共性。本文拟从教育史角度总结旧金山华人教育的历史特点,并从中反映二战前在美华人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

      一、公立学校:隔离教育政策与“熔炉”同化政策并行不悖

      隔离教育政策是美国针对少数族裔所实施的教育政策,是一种典型的种族歧视。华人也是该项政策的实施对象之一。加州是对华人执行隔离教育政策最为严厉的地区。1859年,加州第一所华人公立学校在旧金山建立,它坐落于斯托克顿街与萨克拉门托街街角教堂的地下室。这所种族隔离学校在其存在的12年里(1859-1871),曾因资金短缺、学生出勤率低等原因被数次关闭,但是每次都因为华人的坚持迫使当局重新开放。

      1870年,加州所有关于公立学校的立法经修订编成了法案,称之为加州学校法,凡不包括在内者一律取消。由于新教育法规中没有提及华人,所以旧金山教育局趁机关闭了华人公立学校。从1871年开始,旧金山的华人孩子被剥夺了任何接受公立教育的机会,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885年。公立学校的关闭,使得华人子女的英文教育几乎都由教会学校来承担,个别子女则靠华人父母私人的努力。按照当时旧金山华人子女进入非公立学校的统计报告,1874-1884年间,旧金山17岁以下华人子女每年的平均人数是1725人,而每年进入私立学校的平均人数是305人。假设所有1725名华人孩子都处于学龄,那么也只有不到20%的孩子接受了不同形式的教育。[1](53-54)华人父母为此多次抗争、请愿,均无效果。

      1884年,华商赵洽为8岁的女儿美媚到旧金山春谷小学报名入学,但是遭到校长珍妮·赫尔利的拒绝,于是,赵洽聘请律师向法庭提出诉讼。1885年3月5日,法院判定华人父母胜诉,并认为华童有权利接受公立教育。旧金山教育委员会为了阻止美媚进入春谷小学,在唐人街复建了隔离的公立小学:华人初等学校。1906年,旧金山地震和大火摧毁了华人初等学校,但是却没有摧毁当局维持隔离教育的观念。同年10月10日,学校复开,易名为远东公立学校。华人认为“远东公立学校”的校名暗含着偏见与歧视,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1924年更名为斯托克顿学校。尽管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校名改变了,但这所学校仍然是地地道道的隔离学校。虽然后来华人子女可以进入公立中学学习,但是这所小学却一直保留着。在二战以前,虽然该校课程与普通公立小学相同,但是却存在着教育质量不高、入学率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加州禁止华童进入公立学校的法律直到1947年才被废止,但其引发的恶劣影响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60年代。如果说隔离教育政策体现了旧金山华人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那么公立学校所扮演的“熔炉”角色就体现了美国学校教育的普遍性。“熔炉”政策是美国政府针对19世纪末东南欧新移民实施的强制同化举措,而公立学校则是实施同化教育的主要机构,华人子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表面上看,排华政策与熔炉同化教育是相互矛盾的,但事实上却并行不悖,两项政策一贬一扬,更能达到对少数族裔的同化效果。

      美国公立教育通过灌输给少数族裔孩子美国的文化价值来达到同化他们的目的。对此,文学评论家林玉玲在文章中指出:“美国社会通过教育、就业、媒体、军事、政府和社会组织等来建立它的文化霸权,这样少数族裔人们在意识到自己的边缘性后不得不到一个以标准英语和欧洲文明为基础的文化中心来。”[2](95)

      公立学校促进移民子女实现美国化的努力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是这种努力的首要举措是促进语言的转变。英语是在美国生活的最基本技能,也是美国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移民子女听得懂、理解透,才能谈上同化措施的效果。根据上述教育理念,教育当局在公立学校中确立了英语的“独霸”地位。

      当时的教育家还认为,公立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读、写、算等技能,更重要的是承担他们美国化的责任,并间接地促进其父母的美国化。事实上,我们看到在华人家庭中,这种同化确实起到了作用。早期旧金山的华人大部分从未受过英文教育,子女上学以后,特别是在熟练掌握了英语以后,他们经常代替父母阅读文件、签订合同,他们成了向父母传递外界信息的渠道。在中国传统社会,子女要听从父母的教导,而在旧金山的唐人街,华人子女接受教育之后却成了父母生活的指导。公立学校同样注重植根于美国历史上的节日,并借以强调爱国观念。1920年,旧金山学校放假的节日有感恩节、劳动节、加州加入联邦日、阵亡将士纪念日、华盛顿诞辰日等。当时远东公立学校组织的活动包括演唱爱国歌曲、诗歌朗诵和升旗仪式。[3](132)

      主流社会一方面对华人施行隔离政策,同时又通过英语教育、美国历史和公民修养等课程,向华人子女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念。尽管在隔离教育政策中受挫,但是对于有公民权的华人子女来说,他们想要融入主流社会的意愿日趋强烈。在公立学校美国化的攻势下,华人子女很快地接受了主流社会文化。由于华人子女在学校里优异的成绩和突出表现,他们还被冠以“模范学生”的称号,这也成为了后来“模范族裔”的先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