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不同于“新任教师”(“新任教师”尽管同样带有学徒性质,但毕竟属于正式教师),也不同于实习前的师范生(实习前的师范生还没有真正地扮演教师角色、履行教师责任)。迄今为止,学界专门针对实习教师尤其是其专业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而实际上,实习教师已经步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轨道,在实习期间,他们原先潜在的专业精神、专业能力转化为现实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发展。就像幼儿时期的身体发育、心智成长状况,对一个人一生具有重要的奠基、定向作用一样,一名教师早期的专业发展经历和状况,对其今后的专业发展轨迹和水平也是意义非凡的。不仅如此,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如何,其实是检验整个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师范生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及道德修养等必须最终转化为实习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能力,才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说,不管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上,还是从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意义上,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笔者以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2008级实习生(共42人)的专业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例,试图揭示目前实习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分析其成因,据此提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实习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要评价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必须先确立评价标准,即明确“理想的实习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应当是怎样的”。显然,这不能等同于理想的正式教师、熟练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很多教师的专业品质,比如教学机智都是需要长期的反思性实践的打磨才能形成的。要求实习教师经过短短一两个月的实践就形成稳定的教学品质,是不切实际的。不过,我们又不能将对实习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简单降低为能够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我们希望这些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准教师”不仅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如从教的责任意识,设计、组织教学的基本技能等等,还具有成长为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师的潜质,如深沉稳定的师爱、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倾向、教育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等等。这些潜质虽然不可能在实习期间得到充分发展,但应显现出一定的苗头,并获得自觉意识和自我培育。如果说基本的专业素养是保证实习教师顺利入职、履职的底线的话,那么,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师的潜质,则是实习教师通向未来专业成功的一条闪亮的起跑线。它们都应当作为衡量实习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良好与否的标尺。 对照上述标准,所调查的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表面上看虽差强人意,但实质上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即一方面少数实习教师尚未形成基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多数实习教师又未表现出优秀教师的潜质。 1.少数实习教师的专业精神有弱化的趋势 教师职业的专业精神包括对教育对象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教师职责的深刻认识和勇于承担。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实习教师对教育对象和教育事业表达了正向的情感态度,并表示愿意承担教师的职责。在他们的访谈记录和教育叙事中也不乏对教师职责的深刻体认,如“当老师真的要有耐心。教书是本职,育人才是重点”,“深感小学老师的责任重大。很大部分学生相信‘老师说的就是真理’”。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有少数实习教师的专业精神呈弱化的趋势。问卷调查显示,有近两成的实习教师对自己的从教选择产生了怀疑。访谈中发现,怀疑自己从教选择的原因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在实习中遭遇挫折,怀疑自己的能力或性格不适合做老师。如有的说自己所在班级非常差,许多差生屡教不改,就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去约束他们,从而对做老师的信念产生动摇。另一类是在实习期间负担过重,琐事过多,对未来的职业生活产生畏惧之心。有一位实习教师被委派代8天课和班主任工作,这使得她“在教学之外,就被这些琐事包围着”,因而结束时“没有留恋”,“庆幸这个没有变成自己的责任”,进而“对自己以后要踏上工作岗位感到担心”,“不知道(以后)自己还能不能抱有当老师的初衷”。 不仅如此,少数实习教师还对现实教育生活中教师们的专业精神产生了怀疑。在教育日记中,她们写到:“我们总提倡爱心教育,是否因为长期从事这项工作,让教师的心疲惫了?倘若多年以后,我是否也会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那些‘特殊’的学生?是否也轻易地给他们下这样那样的定义?”“她(指导老师)今天规定:孩子必须做完作业才能吃饭。我不想说这个做法对错与否。我是想,如果我是她,我会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是否会失去耐心。我是否会常说:跟我以前的班级比,你们怎么差怎么差。”这里,她们不仅批判实习学校教师对学生、对教育工作缺少耐心和热情的言行,而且对自己未来的师德修养产生怀疑。这是教师理想形象的整体性动摇,是专业精神弱化的征兆。 2.少数实习教师未获得基本的教学能力 调查显示,实习教师刚踏上讲台,普遍会犯很多“低级错误”,包括教案不适应学情(往往表现为重难点不突出或把握不准),教姿教态不够端庄大方(如局促不安、扭捏作态等),语言表达不好(如口齿不清、声音太小、语速太快、普通话不标准、说话颠三倒四、不够流畅、频繁出现口头禅,等等),教学时间和节奏把握不好(常常表现为多出教学时间、节奏偏快),与学生缺少互动、只顾自己讲课(即“过教案”,往往表现为忽视课堂气氛调节,也缺少有效的提问和理答以及对学生活动的有效安排,更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纪律),等等。这其实是基本教学能力欠缺的表现。随着实习的展开,半数以上的实习教师自觉这些能力有显著或较显著的提高,二至四成的实习教师则自觉提高不显著(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