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里的“革命性影响”,应该理解为颠覆性的变革,就像文字的出现虽然只改变了信息记录方式,却颠覆了“口耳相传”式的知识传承模式一样,信息技术将全面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彻底变革现行教育。本文拟从信息技术变革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模式、教师资源配置模式与在职教师培养模式、网络教学方式与学习策略几个方面,分析和论证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一、信息技术引领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模式变革 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育信息资源作支撑,学校教育信息资源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学生获取教育信息资源质量和数量的差异直接导致其学习效果的差异。正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才出现了学校争相建设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库的现象。究其原因,以印刷术和传统视听教育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资源具有单向传播性和独占性:一本书、一盒磁带、一张光盘,只能在有限的地方供有限的学习者使用。这就决定了传统教育信息资源只能以学校为单位建设,供本校学生使用。并且,根据学校学习者人数的多寡,同一信息资源需要购置多套以满足众多学习者在同一时间的学习需要。 而在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信息资源不再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在网络带宽和信息流量许可的情况下,同一教育信息资源完全可以供多人在线同步使用而互不影响,学校已没有必要成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在Web2.0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资源,而且可以及时反馈和补充资源。用户将由单一被动的信息资源获取者,转变为既是信息资源的获取者,又是信息资源的建设者。 (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从“校校建信息资源库”到“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 以印刷术和传统视听教育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资源,用户和资源之间是接触式的一一对应关系,这决定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只能采用“校校建信息资源库”模式: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依据在校生人数等因素划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学校是建设的主体,学习者在本校内接触教育信息资源。这样,无论学校的信息资源拥有量如何,同一所学校内的所有学习者,在获取信息资源的起点上是公平的,但由于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同类别的不同学校获取的信息资源建设经费不一样,必然造成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因此,只要“校校建信息资源库”的模式存在,校与校之间的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就难以避免,不同学校学习者获取信息资源的起点也就难以公平。 当前我国在优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瓶颈并不在于没有资源,而在于大量的优质信息资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得到共享,在这些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优质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机制不完善。[1]在网络环境中,用户和信息资源之间是非接触式的一对多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单一信息资源无论存储在何地,只要网络通达,无数异地终端用户均可同步在线使用而互不影响。如果不考虑投资主体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完全可以实现全国甚至全世界共建一个教育信息资源库,所有网络终端用户均可共享同样的教育信息资源,从技术上实现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绝对公平。 以笔者的研究为例,综合考虑我国“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主体和地方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等因素,我们设计了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见图1)。这里县(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信息资源投资和建设的主体,直接搭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互换服务平台,不再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划拨到辖区内的各个学校,集中财力订购商业级的教育信息资源,组建本辖区的大型教育信息资源库,辖区内所有学校用户共享该资源库内的教育信息资源。至于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从谁投资谁受益和权益保护角度出发,协商网络信息资源购买计费方式,购买互换,差额结算,实现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图1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互换模型 相对于“校校建信息资源库”的模式,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模式具有革命性变化。第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一个资源,只需要建设一份即可通过网络实现共享,避免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重复建设问题。第二,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相对单一学校信息资源库而言,集中辖区内众多学校的信息资源建设经费而组建的大型教育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数量倍增。委托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商业级教育信息资源,其质量也与学校教师自己开发的教学课件不可同日而语。第三,实现了辖区内所有用户教育信息资源获取的起点公平。网络资源区域内共建共享,从传统的校内公平跨越到区域内公平,破解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失衡的难题,而区域之间的共享互换机制,也缩小了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