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之传记研究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立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李芒,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育技术学是否有或者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是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一直存在的一个争议问题。任何一个领域或者学科都没有必要强求专属于本领域或本学科的研究方法。选择恰当和合理的研究方法才是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更多关注教育技术学学科本身,却忽视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与价值。回顾教育技术学发展历史,关键人物是推动这一学科本土化发展的原动力。传记研究对于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人历史的作用以及个人与文化群体、个人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来说,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它的架构是历史的,背景是社会学的,目的是文化人类学的。它以生命经验为研究核心,重视个人主体性的表达和过程资料的提供,重视叙述性、脉络性和历史性等方面的价值,能够克服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的对立,避免理论探究与实证经验的分离,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了解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运用传记研究方法,可以将技术促进与改善教育作为联系的焦点,审视“人”通过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种种自我表演,为梳理教育技术基本思想和发展历程提供方法和途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3)01-0024-09

      一、引言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器”即工具或方法。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欲想得到正确的结果,选择恰当和合理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利用是一个灵活、辩证的过程。不同的研究问题,可以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同样的研究问题也可以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大部分人都认为研究方法是受研究假设与问题限制的,很多研究套用现成的死板的研究方法,忽略了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灵活性。这种对研究方法在研究中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是极为不可取的。研究方法的选择除了与研究问题有关外,还与研究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息息相关。(张君仁,2002)

      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一个争议问题,即教育技术学是否有或者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日本教育技术学会会长永野和男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不是一种悲哀”。任何一个领域或者学科都没有必要强求专属于本领域或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形异而实同”的研究方法只会束缚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研究模式、研究思维,损害研究的成果,不利于学科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很多学科领域的界限逐渐模糊,学科之间的综合包容意识逐渐增强。教育技术学学科天生的跨学科性质也必然决定了它多角度观察和全方位的方法论视角。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更多关注教育技术学学科本身,例如教育技术学是不是一门学科、教育技术学有没有自己的学科体系、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是什么等,大大忽略了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与价值。而人才往往是推动这一学科本土化发展的原动力。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离不开关键人物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在推动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不是技术更不是其他。因此,通过“人物”研究,揭示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路线、困境与问题等就显得极为必要和有价值。“人物”研究在教育技术学科里并不陌生,但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却很鲜见。对于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过程中个人历史的作用以及个人与文化群体、个人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来说,传记研究法有其明显的优势。因为传记研究法的架构是历史的、背景是社会学的、目的是文化人类学的,是将技术的工具与目的作为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焦点,审视技术与教育之间的职业关系,使技术在促进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本文旨在梳理教育技术领域“人物”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传记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实施步骤以及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等介绍,使相关研究者能充分理解与认识这一研究方法,为进行科学、规范的教育技术研究提供一种借鉴。

      二、教育技术领域“人物”研究综述

      随着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近年来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反思不断高涨,特别是对历史研究的关注、对人物研究的重视。目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有关人物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专家研究(主要以美国教育技术学专家为主)。丁新教授(2008)在研究国际远程教育相关人物时,引入了传记研究方法。传记研究方法能最大可能地回避单纯的文献分析和综述,并且能对人物所提出的理论与他们工作中所进行的实践相关联、将他们的职业与项目相关联,这对于深入挖掘人物提出理论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和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是非常有效的。(穆肃等,2007)传记研究法作为一种“文本的透镜”,能对人物进行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的透视,(刘兵,1993)可以集中注意教育技术发展中相关人物的个人学术活动这一特征。焦建利(2009)在对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军人物学术思想研究中,强调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从研究对象的生平(何时何地出生、何年毕业和在哪里任职等)、学术思想(主要包括研究者的兴趣和在教育技术领域里所做的贡献)、评价(主要从对学术贡献的角度对学术思想进行评析)和启示(研究者的学术贡献带来的启发)等进行论述。由上可见,这一类人物研究主要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线索,注重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教育技术学术领域做出的贡献;以描述为主,是以研究者的学术关怀视角去对被研究者的描述。之所以以研究者的学术关怀视角去描述研究对象,是因为研究的结论并不涵盖被研究者所有的学术贡献,只涉及研究者认为贡献度相对较大的学术思想。

      第二,中国早期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专家研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历史,并且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要认识现实就必须了解历史,(裴娣娜,2010)但不能“以史论史,要以史为鉴”。以南国农先生为首,很多教育技术专家都积极热情地参与了中国电化教育史的研究,其中有关人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早期推动电化教育发展的开拓者,例如对金陵大学孙明经先生的研究。(朱敬等,2006)这一类研究主要以史料的梳理为主,以时间为顺序,将人物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以及与世界同行的比较中;重在叙述,介绍我国早期“电教人”在电化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其他学科对话交流、对社会的贡献和国际之间交流协作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研究一般在对文本资料的阐述之后,会结合研究者个人学术视角,对现今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同时也会反思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