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教学哲学:承诺、诉求及其当代意蕴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同柏(1977- ),男,江西广昌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张广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1)。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与文化

内容提要:

存在主义哲学关于教学存在的本体论承诺和价值论诉求,可以概括为:教学是精神性、体验性、关系性的存在;教学对于人道主义、自由和解放的整体诉求。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立场分析,存在主义教学哲学关注和强调教育教学中人的本真存在的基本观点,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和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对处于改革关键期的当下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多方面的思想启发和现实借鉴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2;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13)01-0077-06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哲学流派,始于克尔凯廓尔、尼采,经由海德格尔确立,马塞尔等人加以丰富和拓展,萨特是集大成者,归纳了其核心观点就是“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由于存在主义就是关于人的存在与本质、自由与责任、命运与价值的学说,与教育这样的“人学”领域相互契合,布贝尔、雅斯贝尔斯、博尔诺夫、奈勒、莫里斯等教育学者都不遗余力地开拓,着力阐述存在主义的教育教学理论。本文旨在初步清理存在主义的教学哲学立场,厘清其本体论观点、澄清其价值论诉求,并在检视其理论本身的一致性、合理性的基础上,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进一步审视其对我国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意蕴及重要启示。

      一、精神性、体验性、关系性存在:教学的本体论承诺

      教学哲学中的教学本体论,研究教学本身如何发生、存在和演化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教学存在、系统、职能、现象、演化、动力、性质、本质、规律等问题。[1]在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中,教学是一种精神性、体验性、关系性的存在,这些基本观点或假设,构成了其教学哲学立场中本体论承诺的部分。

      (一)教学是精神性的存在

      存在主义把人的存在视为世界存在的基础,只有当人去关心、考虑外物时,才“有”万物。人的存在是指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并赋予世界以意义,而客观世界是“自在的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甚至是一片虚无。在存在主义看来,教学是师生之间“灵魂”或“精神”的交流互动,是师生个体精神(主观意识)的不断成长的过程。师生在彼此的关照中体验到自由、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进而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希求生活尊严,追寻生命价值,尽力达到求真、向善、粹美。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青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2]3“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长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教育过程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让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2]30布贝尔也认为,引导人们去充实人生的精神,使人们处于自由的情怀而建立相互之间生机盎然的相遇关系,将真实的公共人生与私人人生和谐、协调地结合起来。[3]56-57

      存在主义将教学设定为“精神性”的存在,其内在的深刻意蕴,在于对以往教学传统观念与弊端的揭露与批判。过于关注物质的、实体的、技术的、功利的因素,过分注重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堆积,必然导致人的精神世界冷漠、空场或错位,“信念遭到嘲讽、理想受到冷落、道德濒临危机,情操堕落为欲望,责任与金钱捆绑在一起……”[4]262教学应该摒弃单纯注重理性的“知”,从“知识中心的灌输”,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精神的深层次的影响。师生通过真诚的交流、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对话,相互敞开心灵、相互尊重、理解、接纳、宽容,最终达成心灵之间的相遇、相知、沟通。

      (二)教学是体验性的存在

      存在主义所谓的“人的存在”,指的是具体的、个别的、孤独的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存在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造就自我和决定世界的基础,人靠对个人的情感、意志的内心体验去规定自己和把握对象,用自己的感官来体味周围的世界,强调直觉、感悟“内心体验”,反对理性“认识”世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非理性主义倾向。[5]291博尔诺夫也认为,人只要生存着,任何时候都会处于危机之中,这些危机可能会使人的生活改变轨道,生命的“连续性”也会因为这些偶然“遭遇”而突然中断。[6]63而危机并不都是破坏性的,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制止、甚至战胜这些灾难,开始新生活。危机无异于一种精神创伤,可以砥砺人的精神,重铸个性,获得新的“自我”。面对危机,教师不能掩饰和降低其严重性,也不能代替学生承担困难而消除危机,教师应该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危机的本质和意义,学生在面对和处理危机中亲身体验到人生的根本的“存在”问题。并且,当教师告诉学生如何改变,学生也许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唯有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此时才会真正地负责任,变得独立。

      在存在主义看来,教学作为体验性的存在,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的不在于建构永恒不变的知识体系,不把理性、智能发展放在主要地位,而在于激励学生生成意义,与自己的存在相关的知识才有意义。教学过程主要在师生的内部发生,在理解和行为上发生变化,主要由学生本人激励和控制。教学内容侧重人文学科,诸如文史哲、艺术等,关涉人性、人情、人生等,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藉此体验自由、快乐、爱恨、苦痛等诸多情感,真切地感受到人的存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并且,人文学科“天然地”承载了诸多人生问题与探索(存在的绝对性与死亡问题,存在的时间性与发展的有限性,存在的独特性与孤独的问题),这些作为人的存在特征以及面对的“存在问题”,关系到存在本身的意义、价值和根据,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教学方式即“怎么教”的问题比对于“教什么”更重要,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式、探究性和个别化的方法,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现和选择,发展学生的可能性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