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全民“经商热”、“下海热”曾是一时的社会时尚。许多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商界大款们的发达之道何在?1992年在国内比较引起轰动的商界大款要数弁其中,人们称他为商界奇才,他的演讲往往也动人心魄,其言论尤其受到公众的重视。他在上海对大学生的一次演讲题为“方法就是世界”(系引用一句名言),阐明了经商也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的确令无数欲“下海”从商者顿开茅塞。 其实,任何领域中的事业要有成就,离开方法学的研究都是不可能达成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是教育事业的灵魂,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又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指路明灯。因此,可以说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事业的灵魂的灵魂。对此,教育界有识之士也早有共识。 已故的我国著名教育统计专家叶佩华教授在七十年代末就呼吁教育界重视和恢复对教育科学方法的研究,同时他也亲身投入这一领域的艰苦工作中。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198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以叶老为主要导师的全国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业硕士点。目前国内这一专业的硕士点也还为数不多。 这一专业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按国内流行的学科分类法看,要么它属理科,要么它属文科,再不然它就属综合性学科(文、理科各粘一点边)。人们一般倾向于接受第三种情况的看法。这样确定该专业的学科属性符合实际吗?这一专业学科的作用真是很大吗?这就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方法科学”专业学科 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一学科视为综合性学科,这一点没有错。但若理解为文、理科各沾点边,乃是文、理科的大杂烩,那就不太妥当,甚至不得要领了。固然,这一专业的工作者从知识结构方面来说要求文、理知识兼通。具体些说,文的方面要有教育基本理论修养,理的方面要有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此外心理学知识(这本身又难单一地归为理科或文科了)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把这些学科的知识剪栽、拼接起来就能筑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下文简称“研究方法”)的知识大厦了吗?显然不行。如果认为可以,那只能说是思想肤浅者的结论罢了。 首先,如果认为“研究方法”是文、理拼接的结果,那它只能与它所借用的文、理知识学科在理论层次上处于并列的地位,又怎能谈得上对教育的各具体学科的研究工作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同时,它也丧失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如果“研究方法”学科是靠拼接而成的,则该学科的专业工作者并不需有很高的素质,也不需经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就能得到大量的成果了?事实上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再次,如果“研究方法”是大杂烩,这一学科的内容的普及就简便易行了。因为只要有相当文、理知识基础的人,都应能“完全”理解这一学科内容的实质,从而也不难予以应用。但实际情况表明,“研究方法”的普及和应用工作是任务最艰巨的事业之一,对该学科内容的误解、误用的实例司空见惯。如这一专业学科门下的“考试研究”(属“教育测量学”的应用范畴)对推动我国的考试制度改革,实施“标准化考试”等方面的进步都是举步维艰。 因此,我们不能把“研究方法”视为大杂烩,也不能认为它的功效仅仅是多学科的组合效应而已。事实上“研究方法”这一学科是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而且处于比它所借用的知识学科更高的理论层次上。要正确认识这一点,我们确应借用一种国外流行的学科属性分类法来看等待“研究方法”这一学科的属性。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常看到“实体科学”(substantive science)和“方法科学”(methodological science)的称谓。这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是从学科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对科学的各学科领域提出的一种总的分类方法。实体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现象;方法科学的对象是人类思维领域中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人类知识体系中的绝大多数学科,诸如数学、物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属于实体科学;而哲学、“三论”(信息、控制、系统论)、“研究方法”等少数学科属方法科学。也可以说,实体科学的研究对象较为具体,方法科学的研究对象较为抽象。 显然,从理论层次上看,方法科学要高于实体科学。当然,这种理论层次上的高低之分并无智慧优劣之分的意义,只是用于区分它们在人类精神活动领域中的不同功效而已。 此外,在方法科学大类中,也还有理论上的层次之分,我们可粗略地再分为二:一是理论方法论层次,二是操作方法论层次。前者如哲学认识论就是,后者如“三论”等就是。且后者是联系前者与实体科学之间的桥梁。 按这种分类法,“研究方法”的学科属性是“方法科学”,且居于“操作方法论”层次。这样确定下来的学科属性,就能解决上文所述的种种问题。(1)、由于“研究方法”处于比各教育实体学科更高的理论层次,它当然能指导各教育实体学科中的研究工作;(2)、由于“研究方法”与其所借用的各实体学科理论层次不同,它也应有独特的学科内容,而不可能是由实体学科知识的直接移植形成。因此,仅具备实体学科的知识,不经理论的研究和升华,是不可能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成就的;(3)、由于“研究方法”具有操作方法论这一层次特征。决定了它在操作性上与实体知识的操作性特征是不同的。在推广应用时,有一个把方法论上的操作性转化为实体知识的操作性的中间环节。简单化地套用“研究方法”的知识往往会忽略了中间的转化环节,不能达到成功目的是情理中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