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13)01-0021-06 国家认同是在有他国存在的环境下,国民构建从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的认知与情感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公民意识,国家认同既是国家建构合法性之来源,也是维系一国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纽带,同时还是公民个体在国家共同体中构建本体性安全的重要基础。“人们之所以联合成立国家并服从政府的统治,最重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他们的财产①”[1]。同样,离开了公民的认同,国家的建立和存续都是不可想象的。国家认同教育肩负着维护国民共同理想的重任,因而成为当今国家构筑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大多数属于民族与种族多元化的当代国家,通过国家认同教育培养具有“共同价值理想”的国家公民变得更为重要。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融合体②,它不仅意味着一块特定的疆域、领土,更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和民族历史文化共同体。因此,现代国家的概念涉及两个核心维度:民族的和政治的,其实质是“国家共同体(nation)和国家政权系统(state)的结合体”[2],我们通常称之为“民族—国家”(nation-state)。“作为现代国家,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是互相依存的统一体。”[3]国家既有民族文化特性——体现在语言、文学、艺术、风俗以及宗教信仰诸方面,又具有民主政治特性——集中表现为国家制度、政治观念、法律体系等方面。历史文化共同体与政治共同体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两副“面孔”,前者意味着民族是民众的文化、心理皈依之所,后者强调公民相对于国家政治体系所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因此,个体国民身份的获得既是民族文化心理上归属感的获取,也是一种政治法律权利上的身份承认。塑造民族文化意义上身份认同和民主法律权利意义上的身份认同成为现代国家认同教育面临的两个基本主题。前者涉及共同地域、历史等文化心理维度的认同教育,后者涉及人权、民主、法制等共同政治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正确认识两者之间关系对于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以民族历史、文化、语言为核心的民族维度国家认同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是其民族性或民族精神,“一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它必然被消亡在另一些保存着自己独特性的肉体之中”[4]。民族国家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公民对“民族”有了归属感,才能形成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民族认同为国家认同提供了文化根基,“民族认同是民族国家合法化的文化来源,是国家独立完整的表现”[5]。公民民族认同的形成,彼此之间凝聚力的增强,使得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区域的公民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因此,民族维度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一,以民族历史为内容的国家认同教育。民族认同产生首先是由于分享了民族共同的历史传统、习俗规范以及无数的集体记忆,从而形成对某一共同体的归属感。民族的历史记忆承载了一个民族发源、发展的过程,讲述了一个民族的光荣或梦想、灾难或不幸。民族的记忆还将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实和未来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构成了该民族集体认同的基础。公民只有对民族历史文化产生认同,才能有着心理上的归属感,民族国家才会对公民具有号召力。因此,民族认同教育首先是建立在民族历史教育的基础上。民族历史的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开设历史学科而开展的历史教育,二是以各种承载历史记忆的特定的地理、空间等符号为载体的历史教育。前者以系统历史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形成历史情感,发展历史思维;后者通过参观与体悟具有历史蕴涵的地理或空间符号,增强感性认识,拓展历史视野,生发情感共鸣。两种教育形式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当今世界,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学校开展的历史教育,各类学校的历史教科书都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置于首位。美国历史只有二百多年,但是把美国历史的教学作为维系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与前途的纽带,以弥补美国历史文化不足,这一直为历来美国教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所倡导。对于我们而言,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久远的历史素材。一方面通过历史课程知识教学,另一方面发挥蕴涵民族历史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化功能,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和现状,认识中华民族艰辛与辉煌的奋斗历程,从而培养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树立效忠国家、献身民族的人生目标。 第二,以民族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为核心的优秀民族文化为内容的国家认同教育。哈阿姆从民族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民族,除非通过教育将其文化的财富代代相传,否则就不可能存在,没有民族文化教育传递,民族就没有未来,并注定消亡”[6]。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首先,民族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历经历史沉淀和岁月选择,民族文化具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历史继承性,也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创新性,是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其次,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表现了它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独特之处,进而将“自我”与“他者”区分出来,强化自我的民族身份认同感。优秀民族文化教育应该是铸就公民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学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史诗、民族英雄故事等都能够激发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促进公民对民族国家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其次,歌曲、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包含了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历史积淀,成为维系民族国家的重要精神纽带,艺术教育也是民族文化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民族文化教育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排斥,而是在与世界民族文化的不同交流和对话中不断推陈出新。在我们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现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是形成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理想和塑造国家认同的深厚文化基础。通过开设体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宗教等人文学科课程,引导学生阅读和体验民族的文化史和心灵史,从而形成优秀的民族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