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想象与自我阐释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睦楚(1984- ),女,云南昆明人,教育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昆明 650500;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高等教育,教育史研究。杭州 310028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与文化

内容提要:

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最重要的机构,承担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在师范院校中就读的师范生群体对未来所属职业的主观感受、情感归属以及现实当中的理解折射出了这一群体与现实互动的双重面向。研究试图从师范生个体理想认知到现实理解的视角入手,关注到这一学生群体对教师职业想象的具体境况,并力求探寻如何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坚守教育的理想之道。研究发现,师范生对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认知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角力,基于此,研究认为只有超越这种从想象到自我阐释的困境,才能从本质上实现未来教师最完满的职业体认。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18)06-0081-07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国家之发展,在于教师人才的培育,而教师队伍的建设根基又在于准教师人才对于教育事业、教师职业的“认同与信仰”。当下,地方师范院校已成为培养未来教师最庞大的机构,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当中一个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学生群体,师范生对未来所属职业的主观感受、情感归属以及现实当中的理解,均折射出这一群体与社会现实互动的多重面向。由此出发,师范生的职业想象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教育事业建设的问题,如何理解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在对于自身职业想象与现实理解双重层面上的差异或落差、如何在各类现实困境中积极进取、如何恰当地选取一种超越式的心态等一系列问题,可谓是放在准教师群体、地方师范院校面前最重要的几道难题。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通过诉诸一种超越性返身与建构性的适应,对当前师范生最本真的职前教育成长状态进行深层次理解。

       一、何谓“教师职业”的想象

       形象是自显的存在,师范生所认识的未来教师的形象均归属于表层的认知世界,这一群体当中的形象差异也丰富了相应的内涵。对师范生而言,教师的职业形象是一个上位的、前瞻的综合性课题,但凡师范生在校的一系列认知与行为其后大多隐含着对未来职业状态的一种假设、期待与价值取向。可以说,教师未来职业形象的确立,既是师范生专业化的目标,又是师范生未来职业顺利发展的充要条件。[1]地方师范院校所培育的师范生是区域范围内的教师,也是区域教育研究及实践的领军人,因此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对于未来职业身份的看法、对于未来教师职业的看法决定着区域教育发展,而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及教师职业的认可也决定着地方教育的未来。因而对当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想象的相关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及必需性。

       大致说来所谓的“教师职业的想象”是指师范生对于未来学术职业的想象或是某种主观的希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想象或是希望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气息,也即是指师范生特别地指向未来职业的一种主观设想,这种设想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个人对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及职业的自豪感。很显然,这种“教师职业想象”与职业“理想主义”具有某种勾连,这种勾连是天然附着于这群大学生群体之上的特殊情愫,既是对自身职业生涯的主观期冀,也是一种踏入社会信心满满的期冀。但与此同时,这种期冀也有与现实社会不相协调的互动,以及对自身基于社会某种现实无力感的尴尬。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师者”既指代想象的客体对象,也是想象的主体群体,也就是说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想象并非是对一个绝对客体的想象,而是具有主体层面的角色代入感,具有某种情感与态度的投射意味。按照研究“他者”理论最为出色的学者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Said)所宣扬的理论来看,主体对于客体的想象,与所指涉的现实对象并无实质性必然的联系,或者有较少的实质性必然联系,却更多地表现为主体自身的观念、想象、价值甚至是主观情感。[2]因此,出于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观念,相对于指向性的教师职业的想象存在一个以师范生为主的教师客体的存在,在这样的框架之下,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描述、判断、评价不免反映出某种自我投射,是师范生的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表达、自我想象与自我书写的一种方式,表现为师范生潜意识中的某种难以意会却又呼之欲出的思想,既指向教师这个客体职业,也指向自我的主观想象与意识形态空间。[3]

       二、“师者”的想象与此岸的自我阐释

       (一)“趋”中存“避”:复杂的认同情绪

       师范生从学子身份转换成为职场人身份的过程中,必定伴随着对个人未来学术事业发展的期冀,由此带着对于未来职业生活的各种期待甚至想象,踏入全新的生活学习状态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师范生的主观意识里,现实的工作生活与理想的生活具有一定的落差,造成了师范生对于教育事业一种异常复杂、趋中存避的情绪,由此则折射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师范生对教师的职业想象往往与他者的不尽相同,呈现出自我与他人对于职业认识的某种错位。

       所谓避趋式的想象,指的是对教师这一职业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倾向既有向往的成分,也有避之不及的成分,在某些时候还伴随着抗拒情绪的产生——在此现实情况下,师范生非常容易对教师职业产生复杂且矛盾的心理,往往还伴有一丝心理上的冲突,从而造成了这部分师范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并不强烈。这里涉及对未来教师职业的认同问题,也就是师范生对于自己所专事之职业的独立性、完整性、连续性的自我意识,进而对于自己作为该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使命、职业立场的自识与自觉。具体到教育行业的教师而言,认同就是教育者对于自己教育者身份的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自我验证(Self-Identity)、自我意象(Self-Image)、自我观念(Self-Concept)、自我展现(Self-Expression)等,同时也是对他人关于教育事业之评价的反思性意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