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特别重视职前教师的培养,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教师入职培训,不断探索职前教师多元培养模式。澳大利亚的职前教师实习特别注重创造职业生涯式的实习环境,构建多元化教育实习培训机制。他们遴选优秀实习基地,组建由师范院校、优秀中学、大学指导教师、中学帮带教师共同组成的实习软环境。主要包括互动式课程设置、层层递进式教育实习、反思日记等举措,以“体验式参与”为鲜明特征和主导思想,并涌现了典型的实习案例。同时,还别出心裁地实施为期一年的“引入职业计划”作为后实习阶段。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提出了职前教师“体验式参与”的口号。 一、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发展新进展 1999年,美国的斯坦因等人通过文献回顾指出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新趋向,并列出了代表新趋向的五个特征。其中有两个特征指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实际课堂教学的直接关联,即教师需要参与课堂,从鲜活的课堂中获得教师专业发展;另外一个特征是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组织环境,即如何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职业生涯式的实习环境,并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发展。教师专业研究已把研究从“为什么”、“应该是什么”推进到了“做什么”、“怎么做”的阶段,即采取什么思路使职前教师获得发展。[1] 澳大利亚一直比较重视职前教师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习见习工作。早在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悉尼教育学院就注意到微格教学对师范教育的促进作用,由国家投资进行微格教学课程的开发项目,编写出版了一套《悉尼微格教学技能》(共五册)教材,[2]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广泛推广。近年来,澳大利亚注意到,仅仅采取技术手段加强实习是远远不够的。 2002年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技术部发布《一种值得关注的道德:对初任教师的有效计划》(An Ethnic of Care:Effective Programes for Belzinninz Teachers),强调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加强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联系。为了凸显大学教育实习的地位,该计划提出用“专业体验”替代“教育实习”,“专业体验”纳入整个教师职前教育计划,并且在中小学特定的教育情境中进行“专业体验”,让实习生体验到“真实的震撼”,让职前教师体验式参与,目标由过去注重实习硬件建设已转向加强实习软环境建设。 2010年9月澳洲教学与学校领导协会正式发布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国家认证系统”,[3]这是澳大利亚从国家层面保障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质量的首次尝试,是澳大利亚教师教育标准化的新发展。这一框架指出教师职业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组成:“(1)职业维度,职业维度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不断发展的品质,表现在学历、能力、成就和领导能力这几个方面;(2)专业因素,专业因素指教师参与进行任何教育活动都要具有的品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专业价值观、专业关系等方面”。 图1 教师职业标准国家框架
职业维度和专业维度的划分,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的实践发展性,其实质是将职前教师的实习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加以制度化和体系化。这说明,教师的专业性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的和非正式的方面,而不是表现在结构的和正式的方面;越来越多地反映在教师个性化的活动中,而不是体现在国家层面的制度和标准上。[3]课程认证系统无疑为职前教师指明了发展方向,体验式参与成了澳大利亚职前教师实习的主导思想。 二、澳大利亚职前教师“体验式参与”的解读 首先,“体验式参与”符合心理学的内隐学习理论。[4]按照心理学上的内隐(Implicit)学习理论,教师学科知识是一种缄默知识,必须依靠内隐学习才能获得。内隐学习本质是对规则知识的无意识加工。个体对于内在规则的存在是无意识的,他并没有意识到刺激中的潜在规则;但之后的操作表明个体学习到了这种潜在结构,个体学习内在规则知识的过程是无意识的,他没有运用外显学习策略进行学习,且难以运用言语表述内隐知识。杨治良等人的研究证实了社会认知中的内隐加工,并且社会性特征的内隐加工比非社会性特征的内隐加工更强。这里的内隐指的是无意识和无目的性。 教师学科内容知识隶属于社会技能。社会技能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有效地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是一种为社会接受的新行为。社会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的技能、非言语交往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技能、自我控制技能和识别团体特征的技能等。内隐学习的抽象性在诸如社会技能学习这类规则复杂、特征又非显著的技能知识中起到重要作用。(郭秀艳,2003)指出,获得社会技能的有效途径是:(1)加强情境练习;(2)淡化外显表达,着重缄默知识的培养。澳大利亚提出职前教师“体验式参与”的口号无疑是符合内隐学习规律的,是内隐学习的必由之路。 其次,现象学理论解释了“体验式参与”的合理性。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想象学》中指出,[5]我们太习惯用科学的理性思维,用科学的模式来解释自然,却忘记了在这个科学的、理性的自然的背后,它的作为基底的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他试图从判断的明证性回溯到对象的明证性上。通过对经验视域的探讨,胡塞尔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世界:无论知识多么原初,还是会以更加原初的知识作为前提,我们从来就不是突兀地、毫无瓜葛地与这个世界打交道,这个世界总是已经蕴含了我们知识的可能,隐含着我们对他进行认知和经验的可能,我们的认知、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经验,是在一种视域中,是在一种场域性的情境中与世界发生联系的,原来的认知一再唤起我们的更新认知的可能性,使得我们与世界的联系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水乳交融的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