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学科自觉:学格论

作 者:
李芒 

作者简介:
李芒(1961- ),男,河北辛集人,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行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行为研究(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学科内部的自我认识历来是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工作。从“学格”的新视角挖掘教育技术学科深层的意义及地位,更显得十分重要。教育技术的学科精神是“行胜于言”;教育技术的学科信仰是“知行合一”;教育技术的学科理想是“灭学苦”;教育技术的学科尊严是“行动力”;教育技术的学科意识主要包括反省意识、理论意识、建构意识和大局意识。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1553(2012)11-0017-07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学科有学格。这里所说的“学格”是指一个学科所具有的学术精神、品格、信仰、使命、尊严、理想、追求、利益、声望等,它标明着学科的学术地位和作用。学格是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特征,主要反映一个学科的整体精神面貌。

      在一个学科中,一定存在着以上所列的一些人文元素。这些元素不为流行、时髦、世俗、权力、金钱所左右,也不会因光阴流逝而褪色,恰恰相反,时间会让这些元素发展壮大,流芳百世。它所具有的持久、稳定的生命力,对后学们永远具有指导力和参考价值。它也会从观念和思想上深深影响学科的发展。因为,这些元素存在于主体之中,这个主体就是人。学科独特的人文元素,将学科之中的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并在本学科关系人的身上,结结实实地打上具有共同学科特征的烙印。

      学格的这些人文元素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后学进入学科领域之后,就会被这类元素所熏陶,他们也必将会表现出独特的学格特征。研究教育技术学科的学格,一点点地积累教育技术学科的学科元素,逐步地深刻认识自己的学科面貌,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

      一、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精神

      1956年11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句“微言大义”、“言约旨远”的话语时至今日,听起来还是让人热血沸腾。有论者说,这“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格。这个“精神”是指人所特有的精灵之气、心神和活力。这种精神是内在的、无形的,它蓄积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蕴藉在人们的言行背后。这一点点精神对个体而言尚且至关重要,对一个学科来说,就更加性命攸关了。因为人的精神力量具有鲜明的无穷性,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超越性,会出现努力到顶点之后的“延长努力”。

      由于自觉的程度不同,使得不少学科并没有从这条思路思考问题,没有抓住不易使用肉眼观察到的“灵魂”。这种学科精神并非主观一时认定,而是由多种因素,经过长期发展而创生出来的。它一经问世,就获得了生命,就可以独立存在,显现出极强的自主性。它一方面可以约束学科成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到学科成员的意识深层。为什么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的学科精神?学者的学术背景、学术立场、学科训练的经历、共同追求的目标、学科研究的对象、学科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也许决定着不同学科的精神。不难发现,自然科学的精神是基于说话要有根据、格物致知的实证主义;哲学的精神是基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终极主义。那么,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精神是什么?

      由于交叉、复合、实用、方法等自变量的作用,促成了教育技术学者在精神上的特殊张力,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格,从而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思想气质和学术视角。清华大学校园里的日晷上,书写着“行胜于言”四个大字。教育技术学科可以借用这四个铿锵有力的字,作为学科精神。它是一种“做比天大”的精神。论及“主义”,它可称为务实主义,这种主义具有极强的实践品格。有学者认为,务实不只是实践,实践也不能完全诠释务实,务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态度,表现为对实践问题的关注,对行动价值的肯定,强调行动比言说重要。教育技术的“实干性”彰显了教育技术的“操作性”特征。教育技术学科不仅能够提出理念,自我建构基本理论,发现问题,看出意义,作出决策,更重要的是能够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模式、策略、程序、过程、环节,并且能够确保教学活动实施的高质量,促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育技术学研究是以实践为核心的,实践的含义是指个体将理论和主义应用于实际之中。在哲学中,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将实践界定为人类的逻辑性行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实践是指人类按照自己已有的对外界的知识,促进和改变外部世界的行为。以上先哲们的论断,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将实践落实到人类的行为层面上。而行为方式的水平则具有明显的高低之分。因此,教育技术学应该研究人类的行为方式。

      用一种动物对教育技术学科精神作一个隐喻式说明,大家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可以猜得对,是老黄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尚欠这种精神的发扬,急需这种精神的彰显。我们对于世界发达国家而言,在发展理念和思想上,已经提出了太多的口号,贴出了太多的标语,早已占尽了先机。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可以傲视一切哲学,我们找到了“和谐”二字,几乎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最高境界,是人类发展理念的极致,没有比“和”字再“正确”的理念了。但是,中国人的短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在许多方面不知道如何去做。大清朝的各级官员,个个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个个理念上位,极富哲学涵养,写得一手好文章,各个能言善辩。然而,却务虚不务实,一论到实务,则显得力不从心,大有夸夸其谈、色厉内荏之嫌,到头来还是被烧了圆明园。目前的教育学界何尝没有这种“清谈浮夸”之风呢?现在需要的不是感叹、认识,而是急需创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精神,与其他兄弟学科相比,最突出的方面是什么?答案就是“行胜于言”的老黄牛精神,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的老黄牛精神,也可以叫做“顶天立地式的埋头苦干精神”。这种精气神就是实干、务实、实践的“三实精神”,论到主义,也可称为“三实主义”。具有“三实精神”的教育技术工作者,也就焕发出一种学科本身独有的神采和韵味。不看重说得有多么漂亮,崇尚说到做到,决不放空炮的、干实事的人。墨子在诸子之中,有一个好名声,即“言必行、行必果”,说出来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往往会给人一种任劳任怨、不善表达、只会埋头苦干的印象。说实话,这些特点正是大多数教育技术设计与开发人员所具有的品质。教育技术学研究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教学实践行为,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老黄牛精神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了。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技术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教育技术工作者不仅应该能行,而且也应该能言,应该具备“能说会道”之功。教育技术学科的这头老黄牛,注定应该是一头会说话的牛。其实,也只有教育技术学科才具备这种进化潜能,可以践行“言必行、行必果”的墨子精神。因为,教育技术学科精神的内核是强调实干,教育技术学科的从业者原本就是会做的、能做的人,这身做的功夫并非一朝一夕可以习得的。教育技术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地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