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当文学被“绑嫁”

——关于手机文化与文学形态的观察与思考

作 者:
王绯 

作者简介:
王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21世纪,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已完全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手机文学戴着镣铐的舞蹈,亦是空前繁荣的手指经济锁定的新经济增长点。具有鲜明“中国制造”特征的各色手机段子,被赋予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意义,构成一种超越实用通讯工具的文化。在这一背景下,作为被技术和商业“绑嫁”的小说形态,“中国制造”的手机小说在题材、内容与主题上以娱乐、消遣、游戏为主旨,在文体和语言、故事架构、情节演绎等方面均有屈从“绑嫁”的特殊遵循与规约,并因此走到文学游戏的极限。而适应此种文学形态的“大脑腹侧通路阅读”一旦成为国人的主流阅读习惯,必将引发人之异化的忧思。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让我们把时间倒退到2004年,追溯一下手机小说或短信小说概念的缘起。这一年,发生了两个标志性事件:6月底,《天涯》杂志、海南在线天涯社区和海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中国首届全球通短信文学大赛,“手机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开始引发文坛关注;由于载体的转变,每条只能发七十字至三百字,高度节约化原则将导致小说在文风和文体上的惊人变化①。另外,据当时媒体报道,“中国首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城外》(千夫长),被某无线增值业务运营商以十八万元高价独家买断;被定义为“中国第一部短信体小说”的《谁让你爱上洋葱的》(戴鹏飞)面世,并被新浪高价购得两年无线版权②。

      手机短信小说框定于七十字至三百字的文学形态,表面上与中国古典诗词在文体形态上的严格限定有某种类似,实则南辕北辙。古典诗词的文学形态,源于人们对于美的艺术追求,如古诗中五言或七言的字数限定在几何排列上均匀、对称、齐整,或正方形或矩形,在视觉上构成一种很立体的图像美;平仄押韵以及种种词牌的格式要求,受控于某种人为或天启的“律”——诗词特有的音乐美感就系于此,好的乐师必是调“律”高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由诗之繁盛过渡到词之盛行再转向曲之流行,由旧体诗发展到新体诗,每一次文学形态的变化都会产生相应的游戏规则,而驱动这种流变的内力是语言及音乐审美意识的时代变化。相比之下,手机短信小说的游戏规则,与追求语言排列的视觉形式美感与音乐美感无关,按照《城外》作者的说法,“它是由科学技术限定的。不过作为作家,也要有这种功力,把文学使用到出神入化”。可见,把小说套在七十字至三百字以内,是由手机屏幕决定的,这之中无论是手机看上了文学(曾有人为运营商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订阅短信每条0.2元计算,60条短信就是12元;据有关统计数字,当时全国共有移动电话用户2.6亿,假设只有1%的用户订阅这部小说,那么收益将会达到3120万;如果再加上如语音短信,以每条1元钱计算,1%的人来订阅,收益将过亿③),还是文学看上了手机,抑或是两位彼此深爱,要使二者联姻,不管文学/作家愿意不愿意,必须强行把小说“绑嫁”到手机屏幕狭小的“婚房”,否则只能落得“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了。

      这种“绑嫁”无疑是痛苦的。此中的“削足适履”,和网络小说作者潜入网络自由空间得以自发、自如表现的书写状态截然不同,如《新周刊·2004中国阅读报告》所言:从最早的七十个字一条的段子到现在每篇七十个字连缀起来的连载小说,乃至图文并茂的SMS绘本小说,我们已经见识了大象在针尖上跳舞的奇迹。也许下一个问题是:同时能有几头大象在一根针的针尖上跳舞④?

      其实,这种奇迹并非中国人首创。2000年4月2日,世界最早的手机小说《深爱》在日本现身,作者Yoshi曾是一名预备学校的教师,自从把自己撰写的一个雏妓/“援交妹”⑤浴火重生的故事贴到手机网站后,很快在日本青少年读者中引起轰动,创下惊人下载率,同时带动起电影、电视及漫画等跨媒介生产,脱离电子媒介后即成为发行量最大的实体畅销书。随着《深爱》引发的轰动效应,日本各家手机小说网站人气急速攀升;据《读卖新闻》报道:在2007年书籍销售排行榜中,手机小说在文艺类书籍中独领风骚,前三部都是手机小说,用手机看小说已成为日本人阅读习惯的最新潮流,读者群主要是高中女生及年轻女性⑥。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通过计算机网络向手机发送成功,六年之后,便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国手机短信发送量2000年是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2年竟达爆炸性的900亿条⑦;2006年至2010年,全国手机短信数量分别达4295亿条、5946亿条、6997亿条、7727亿条、8250亿条,五年几乎翻了一番,增长170.8%⑧;有分析称2011年全国短信发送量将超7万亿条⑨。这些数据表明,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已完全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乃至作为一种时时刻刻与国人相随相伴的“电子器官”,形成全民依赖并共享手机短信的生活习惯。由于手机收发短信离不开人的手指,有人戏称“第五媒体”通过手指/拇指敲击出了一个人际沟通的新时代;随之,又产生了手指/拇指经济的概念;2004年,短信小说/手机小说试演的手指舞蹈,亦是空前繁荣的手指/拇指经济锁定的新经济增长点。

      应该说明的是,在短信小说试演之前,作为另一种文学形态的段子短信,早已在手机屏幕上火热上演精彩的手指舞蹈了——囊括了诗、散文乃至小说的手机段子,同样是强行把自己“绑嫁”到七十字“婚房”,与手机联姻的文学形态。“段子”本是相声术语,指的是相声作品中一节或一段艺术内容;随着人们对该词的频繁使用,其内涵悄悄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一些独特的内涵,现在该词除了原义,还是曲艺类节目或文学作品的俗称,因而,一些“黄段子”/“荤段子”(黄色笑话)、“黑段子”(恐怖故事)便随着该词涵义的扩大而粉墨登场了。

      鉴于段子的海量生产,沙里淘金的筛选工作迫在眉睫,于是,充当中介、推广角色的专门网站应运而生。每一个火爆的段子背后,往往存在十分专业的推介、运营商业链条。在我国,不仅有专门生产段子的企业,还有不少全民参与性的段子网站,只要简单注册成为会员,就可以上传段子,有的知名段子网站作者已高达几十万,比较活跃和稳定的作者有数百人之多。这样一来,段子的手指舞蹈,便在写手→专业网站/媒体→运营商→接收者→转发者的链条上,娱乐和欢跳,永无休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