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文学艺术取得巨大成绩,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根本上正由于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今后文学艺术工作要取得新的成绩,夺取新的繁荣,仍然离不开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为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全面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刻经验与教训,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实践,阐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中就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 人们记忆犹新,我国文艺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灾难后是怎样一种荒芜局面。正是邓小平作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从理论上拨乱反正,从而使我国文艺界有可能批判推行多年的极左文艺路线和种种错误的观点,并为过去受到迫害和不公正对待的文艺家及其作品平反,使文艺生产力获得解放和蓬勃发展。 今天,我国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正为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宏伟纲领而奋斗。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新的历史条件,面对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西方文化占优势的电子传媒的广泛覆盖,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文艺所创造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文艺工作者要实现社会主义文艺新的繁荣,无疑需要付出更大更艰难的努力。这种情况下,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的伟大理论旗帜,尤为重要。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不断加强的情势下,我国文艺要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并非容易。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规定,是它之所以区别于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文艺的最主要的特征。这就是要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同时,文艺工作者还“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关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今后,除了面对世界范围的非社会主义文艺的竞争,国内市场上精神产品的商品化,也必然面临多元思想倾向和多层艺术档次的文艺作品的相互竞争,面临不同审美情趣和爱好的消费者的选择。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文艺获得繁荣,获得竞争的胜利,除了文艺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并努力提高文艺产品的思想艺术质量外,便别无他途。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创造出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来,才足以与非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品竞争,在竞争中去吸引读者和观众,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如邓小平所要求的,“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 自然,精益求精,就要首先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素质。这方面,邓小平除了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外,他还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说:“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人民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的文艺题材和主题、动人的情节和人物、美好的诗情和画意;也正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作品去满足人民的需要,文艺工作者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精神的强大和自我价值的充实。我国人民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旷古未有的既改变客观世界,也改变人们主观世界的伟大事业。它不仅要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面貌,还会影响到未来人类的命运。占人类五分之一的十二亿中国人民在这一伟大事业中所表现的英勇顽强、坚韧不拔和奋不顾身的精神,可以说把人类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到了空前未有的境界。我国各族人民在为社会主义而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所达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代表的正是人类未来的普遍追求。文艺工作者以有力的艺术笔触去表现这样的人民斗争及其精神境界,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保持和加强自身历史本质特征的重要基础。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文艺才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心声相一致,并获得他们的强烈共鸣。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吸引世界各国的读者和观众,使他们从这样的文艺作品中看到人的强大和高尚,看到人的自信和未来美好的希望。而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这一点,确实片刻也不能脱离人民,而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与艺术的创造之根深深扎在广大人民生活斗争的土壤之中。在市场上,人民群众永远是最大的消费者,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欣赏需求必定会不断提高。我们一定要相信,真正优秀的作品,正如许多优秀的古典文艺作品一样,是一定会获得广大读者与观众的欢迎的,也是经得起激烈竞争和历史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