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数字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方式变革

作 者:

作者简介:
单小曦,1971年生,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内容提要:

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演进变革和积累叠加之后,今天“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已经生成。“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依托于当代数字媒介场而运作,它既受一般媒介场生存法则制约具有他律性的一面,又遵循文学性生产原则而保持着生产的相对自主性。新媒介文学生产力在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技术和生产者生产能力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被当代媒介建构的特点。新媒介文学生产关系主要展开为当代媒介参与形成的打破传统垄断性的文学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去等级化的文学分配关系和当代媒体组织的文学交往关系。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2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11)05-0175-07

      在信息社会走向深广发展阶段的今天,新媒介对社会权力场的介入与干预进一步增强,各类文化生产场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话语频道的改组或重组。当代文学生产也发生了新一轮的重大转型与变革。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当代文艺学界已看到了这一现实动向,并在新媒介带来的图像文化对传统纸媒文学产生的影响和网络文学等具体数字文学类型两方面展开了较大规模的研究。不过,目前多数研究还处于现象的描述层次和理论初步探讨阶段。如何使当代媒介与文学关系的研究走向深化应该是中国当代文艺学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生产论与现代媒介理论、信息方式理论结合起来,就可能形成一种体现媒介与文学深层关系的“媒介生产”思想。正是从“媒介生产”思想出发笔者发现,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生产方式的不断演进变革和长期积累叠加之后,当代“数字媒介场中的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已经生成,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是当下这场重大文学变革中深层次的和关键性问题之一。探讨数字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方式变革、开展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研究,对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生产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的兴起

      自上个世纪60、70年代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进入了一个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就是美国学者丹尼斯·贝尔所说的社会“变量”已经从资本和劳动变成了信息和知识的“后工业社会”,日本学者梅卓忠夫、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等人则将之称为信息已经成为主要经济资源并带动社会生产、管理、文化生活全面信息化的“信息社会”。而从1990年代下半叶以来,“以因特网为代表,数字媒介犹如风暴席卷了这个时代”[1]。似乎“信息社会”的称谓已经显得过于笼统了,从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思想可以演化出“比特社会”的说法[2],马克·波斯特则直接将之称为“第二媒介时代”,而日本学者水越伸则更鲜明地将之命名为“数字媒介社会”。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或社会生产范型中,东西方的文学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革。

      当代文学生产方式重大变革的突出表现之一是互联网的兴起与全面铺开直接催生出了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代表性文学生产方式——网络与实时交互性文学生产方式。无疑,网络媒介是这种文学生产方式中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但这不等于说网络是生产工具的全部,而是网络对此前的几乎所有文学生产工具进行了程度空前的整合,此即人们常说到的以网络为“航母”的“媒介融合”。正如有学者所说:今天“继续谈论诸如印刷、收音机、电视、电影、电话和计算机等各种媒介,好像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实体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计算机和电信网络方面的进步已使得它们与传统大众媒介融合了”[3]。网络媒介更创造出了史无前例的实时交互性文学交往模式。这是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生产”模式,“其中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界限将不再泾渭分明”[4]。传统“作家—作品—媒介—读者—作家”的线形或圆形的文学交往模式通过网络媒介同样可以进行,但这不能体现这一生产方式的独特之处,以作品为中心、众多网民围绕四周形成既与作品直接相连、又相互连接的轮状交往模式才是这种生产方式的独特之点。

      当代文学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更为重要的表现是以网络与实时交互性文学生产方式为未来发展方向,网络与实时交互性文学生产、机械印刷与集体化文学生产、播放型电子媒介与大众化文学生产并存发展的“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已经生成,并获得了长足发展。网络与实时交互性文学生产方式代表着信息时代、媒介社会未来的文学生产发展方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4.2亿[5],这是13年前即1997年发布的第一次统计报告显示数字62万户的677.8倍。这种发展速度似乎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与实时交互性文学生产方式有可能成为普遍性的文学生产方式。不过,目前这种文学生产方式还没有强大到完全覆盖先于它而存在的全部文学生产方式的程度。实际上,机械印刷与集体化文学生产、电子媒介与大众化文学生产、网络媒介与实时交互性文学生产的多元并存发展,构成了当代文学生产方式的基本存在格局。其中,每种主流性文学生产方式中都程度不同地融合交叠着口语—身体工具媒介与“部落化”生产、手工工具与个体化生产两种传统文学生产方式的成分。而在三种主流性文学生产方式之间则存在着既相互交织又独立发展的复杂关系。三者互相交织,是日益强化的媒介融合带来的。三者又各自独立发展,因为今天印刷出版、影视媒介还没有被计算机网络完全收编,很大程度上各自保留着非网络的传播发行渠道。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无论从生产力层次还是生产关系层次来看,当代社会三种主流性文学生产方式主要是分别依托印刷出版、影视广播等播放型电子媒介和计算机(包括手机和其他网络终端设备)网络三种当代媒介及其相关媒体进行的生产;如果从数字这一更为基本的生产元素来说,它们都是依托于数字或“比特”这种软载体媒介(区别于纸张、屏幕等硬载体)进行的生产。因此,本文把当代机械印刷与集体化文学生产、播放型电子媒介与大众化文学生产、网络媒介与实时交互性文学生产现象合称为文学生产领域中的“媒介生产”现象,把这三种文学生产方式结构而成的当代文学生产方式命名为“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或更为具体化的“数字媒介文学生产方式”。

      二、数字媒介场与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的生产场态

      任何文学生产都必然是一定场域中的具体生产。场域中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生产法则、资本运作以及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的情况,会对文学生产产生决定性影响,从而形成的性质不同的文学生产方式。当代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一定程度上就是当代数字媒介场运作和影响下的产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