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7~18日,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文艺研究》杂志社和湖州师范学院联合召开了“文学性的历史形态与文艺学的知识建构”学术讨论会。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余虹教授在其精彩发言中①,就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问题提出自己富有洞见的设想。其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文学特征论”与“文学本质论”是两个不同的知识系统,前者是事实性提问,不涉及价值问题,它回答“实然”问题;后者则是一种价值确认,回答“应然”问题,是规范性叙事,它必然涉及价值(“善”)。“什么样的文学具有天然正当性?”这是文学本质论要回答的问题。 第二,余虹进而认为,以往的文学理论均为事实性提问,都是在把各种文学的所谓“特征”(比如押韵、分行排列、故事情节、戏剧冲突等等)加以搜集、汇聚,没有涉及价值问题;而真正的文学理论知识应该是“特征论”与“价值论”的统一,事实与规范的统一,而且后者是更加重要的,因为“文学理论就是为文学立法”。 第三,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余虹认为,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私我”(包括阶级、族群、性别等)利益的表达,比如阶级中心的、国家中心的、人类中心的等等。但是仍然有些文学现象是超越意识形态(私我)的,这种文学才体现了文学的“本质”。 余虹教授治文学知识学用功甚勤,建树卓著,其发言给人颇多启发,给我们留下了继续探讨的巨大空间。以下是我的一些非常粗浅的、没有经过整理和加工的感想,提出来向余虹教授及学界同仁请教。 首先,在关于文学本质的知识建构中,怎么处理实然和应然、事实和价值、经验与规范的关系?余虹教授试图调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他说:文学本质理论首先应该区分文学特征论与文学价值论,前者是事实性经验性的言说,后者则以价值为核心,不可能不涉及价值问题;它必须回答什么样的文学具有“天然正当性”或“自然正当性”的问题。但同时又认为,文学本质论有两大必要条件,一是必须有事实性依据;二是该事实必须具有价值正当性。也就是说,它必须同时满足事实性和价值性的要求。这就必然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1.为什么文学本质论必须要有“事实性依据”呢?既然它涉及的是价值问题,需要满足的是“应然”而不是“实然”的要求,那么,没有经验性的事实依据又如何呢?应然判断为什么要建立在实然判断的基础上?为什么需要实然判断的支持?比如,我们为什么不能设想一种完全没有“事实性依据”的“好文学”?正如我们为什么不能设想一种完全没有事实性依据的“好生活”?既然余虹教授说体现本质的文学(他举的例子是反日常惯例化的语言)具有“天然的”正当性,这不是已经在逻辑上排除了经验(事实)证明的必要性了吗? 2.即使我们承认文学本质理论应该同时满足价值正当性和经验实存性的要求,那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们是从“事实性”(实然)推导出“价值性”(应然)呢,还是从先验的价值出发来建构文学的事实? 我觉得,任何人文科学的核心都是价值问题,并且,它从根本上说就是价值/规范判断。换言之,人文科学一直是从价值出发来建构“事实”依据的。不管是哪个年代、哪个国家、哪个群体的文学理论,实际上都是从自己的价值规范出发的,它们都是从“好文学”的假定出发而建构“文学事实”、“文学特征”。认为传统的文学理论不涉及价值规范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就是说,所谓“文学事实”本身,就是因为文学规范陈述在现代性语境中面临的科学化压力而建构的(这种科学化压力来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建立的知识霸权)。价值规范的确立从来先于“文学事实”的建构,每个关于文学的规范陈述实际上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那些所谓“事实依据”(无论是“阶级斗争的文学”、“工具论的文学”、“审美的、自律的文学”,无不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大量的“事实”来“证明”自己)。所以,这里面必然会产生循环论证的问题:从特定的文学规范立场(如“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或意识形态”)出发建构事实(历史上那些所谓体现了“审美本质”或“意识形态”的作品),然后,这个被选择出来的所谓“事实”又反过来被用以证明这个规范判断的正当性。这样,历史上各种文学理论知识之间的较量从来都是价值立场的较量而不是事实的较量。任何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建构的“事实”都不可能是全部的事实,它只能是部分的事实。正如余虹所说,“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学”有部分的事实依据,但却不是全部事实。如果说它之所以不合法是因为事实的不周全,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周全的事实来证明一种关于文学本质的言说。不但“文学的本质是阶级斗争”是如此,“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同样也是如此,历史上不那么审美或反审美的文学事实不是随处可见吗?我们根本不能因此认定“文学的本质是阶级斗争”或“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的论述是不合法的。如果说一个关于文学本质的判断的合法性必须建立在全部文学事实的支持上,那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对“文学”以及“文学事实”下一个独断的认定,凡是不符合这个认定的就不是文学或文学事实。这不仅有专制主义的嫌疑,而且也陷入了逻辑上的循环论证。 3.我这样说并不是主张从规范出发来建构文学理论此路不通。恰恰相反,笔者认为,我们只能从关于文学规范判断(文学应该是什么)出发来建构文学理论本质论。我的立场其实更加彻底:我们大可不必羞羞答答地和经验论调情,给自己的文学神学披上文学“科学”的外衣,从而陷入规范和事实之间无法化解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