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仰到职业

———个对教师专业化的省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永国(1977- ),男,汉族,陕西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江苏 苏州 215123)。

原文出处:
教育学报

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神圣性的行为的信仰承诺,教师以对正义、真知的探寻,对精神自由的守护以及对自我和他人成长的理性关注为无条件志向。其存在方式是一种言说/表达。在言说/表达中,希望、可能与未来才会来临、彰显,并获得确保。现代社会解构了这个教师信仰,以自我保全精神使其服从于现实生产——效益之任务,隶属于官僚体系之教育制度。工具主义式的教师训练遂成为第一要务。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表达了这个工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要求,并成为教师教育的迷信。教师成了一个“实干家”/“执行者”,其存在方式为“做/实践”。在“做/实践”中,现实任务得以完成,效益得以确保。这一教师转型的现代性后果是,无信仰、无思、无抵制,自我遗忘与制造由此而产生的“恶行”。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12)02-0008-12

      在教育为GDP服务的今天,大发展也许并未带来心灵对于教育自身的尊重。经济地位的改善和职业化的发展带来了知识、能力和才干的提高,却可能并未伴随对作为一个教师的省思。对作为一种精神和志业存在的教师的漠视令人惊愕,以至于教师很容易产生自我遗忘,不去真实地、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存在,难以拷问自己的心灵。面对不断规则化、标准化、功利化与技术化的强制与诱惑,他们的行为与发展是否在阻止自己的思考,是否在促成自己成为肤浅的平庸之师。为了教师自身更完整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教师必须作为一种思考的力量,思寻自身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现代性后果,自觉抵制自身实践中可能产生的教育危险。这种思考的力量源自对美好教育的探寻与对一种教师信仰的坚守。

      一、逐本探源:作为一种神圣行为的教师

      也许我们需要不断地回溯,去探悉那最初的教师含义。这远非要泥古、法古,而是因为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嬗递必使这个含义发生了诸多变化,我们要了解它,就需要追溯这个变化。在这个返回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楚哪些是变化的、被改造的、添加的东西,哪些是不变的、自然的、固有的东西,我们才能不被那些为时代变化所应急的东西所遮蔽。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我们如果对任何事物,对政治或其他各问题,追溯其原始而明白其发生的端绪,我们就可获得最明朗的认识。”[1]

      (一)基于历史人物存在的爬梳

      1.作为一种神的信使的教师

      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将教师作为教育中最困难的事,并断言人类的教育问题依然是不可解决的,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完全的善好的老师。[2]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在《论教师》中说,唯有神才是真正的老师,人并不完全配得上成为一个老师。这是教师的条件:纯粹的一个人是不足够的,他/她必须寻求某种超越性因素才能有所改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懂得“(尊)崇”“高(尚)”,追寻崇高。最初担当人类老师的人正是那些懂得神明的人,是祭司、巫师、僧侣等。他们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介,是“信使”,将神的旨意传达给人。这个人务必忠实于神的意旨,它预示着这个人要不断努力使自己领会神、更趋近于神的意旨,他/她绝不能用自己的意图来替代神的意旨,他/她必须明白自己并没有独立的权威。

      这个教师是神明所遴选的。他/她的行为必须是神圣的,必须受自己灵魂的尊崇、虔拜。离开了神圣性,一个人不能成为一个教师。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虔诚地说自己是阿波罗的仆人,伺候与献身于同一位天神。[3]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说:“我认为并意识到,神安排我以爱知为生,省察自己和别人。”[4]在《会饮》中,苏格拉底说自己只是一个传声者,复述一个叫第俄娣玛的话语,这个女人正是一位祭司,得到了爱神阿佛洛狄忒的圣言。[5]这些言论意味着他必须为神的命令而尽责,为神的圣言能够得到倾听而尽心、尽力、尽意。它预示着一个教师必须进行灵魂的终极审判,即便整个世界都在颂扬他/她。一个教师不能逃避、不能掩藏,他/她必须勇敢地担当这个审判。

      2.作为追求正义的理性信仰之助产士

      苏格拉底将自己看成灵魂的助产士,以其言行来促使一个人发生灵魂转向,即使灵魂喜欢上真理、知识和正义。他教导青年不要为那些现实的感觉现象所迷惑,要勇敢地认识自己的无知,剖开现实之迷雾,达至事物之真实。“知识即美德”是其教育信条。失却了对真知和正义的寻求,一个教师只能是一个无德的教师、一个蹩脚的教师。在苏格拉底看来,只有当一个教师有了对真知的意识、有了知无知的觉醒后,他才可能不把习见、谬见和错误不假思索地教给学生,这样一个教师便配得上教育。作为一个教师之根本,在于他/她对真知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个追求是无条件的,即使为此而丢掉性命也不亦乐乎。苏格拉底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与诠释了这个追求与信仰,柏拉图则把其解释为教育的真谛。①

      这个无条件的追求(要求)成就了一个真正的教师,它把苏格拉底与那些寻求轰动、荣耀和掌声并以之来谋生的智者们区分开来。他并不谋求名利与鲜花,因此也不去挖空心思地寻求那些能够迷惑人、吸引人的形式性的东西。对他来说,永远在乎的是真理,是灵魂对于正义的热爱。他并不是一个可出卖的人,他侧身于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他的追求。“侧身”绝不能成为一种阻碍;更何况他有强壮的身体,能够忍耐常人难以忍耐的饥饿与疼痛。“用体育来锻炼我们的身体”,他的身体早已为灵魂的追求做好了准备。他没有其他教师那样漂亮的行头,他追求真知和正义的灵魂却是自由的。

      这个无条件的追求使一个教师需要学生。在真知和正义的追求上,一个人需要同行者。对真知和正义的追求是共同的事业,而不是一个人独享的专利。康德说,好老师教人共同追求真理,而不是教人自己的“真理”。他们相互展现自己的优秀性,让对方评论,享受“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是一种共同实现、生长的过程,而绝非一种单边性的无私奉献。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延续了苏格拉底的传统,作为一个教师与爱真知统一起来,并使之更加完善和更具实践智慧。他们的老师苏格拉底为此而丧命,他们亦不怕死,但必须使自己更好地实践自己的追求。他们是为自己的信仰而努力活着、行动着,他们开辟了一种新的“殉道”。

      3.作为神职人员及近似于神职人员的寻求真知与崇高信仰的中世纪教师

      中世纪的教师主要由神职人员来担任,传授基督教教义和神的福音。作为一个教师,在他们那里充满着神圣性、信仰性与宗教性。同时他们为我们保留了古代希腊的精神传统——追求真知,许多古希腊的思想不但没有遭到否弃,还得到了发挥与发展。"paideia"的理想非但没有中断,甚至比古希腊时期更加严苛。宗教学成为人文教化的重要内容,神职人员承担着教化理想,努力教育人从世俗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灵性的超越,信仰上帝,圣洁自己、达致自由、完美之境界。这时的教师显然是为了一种天职而教育,而非出于一种谋生的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