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热情从何而来?

——以“局内人—局外人”视角看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的背景、话语与价值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英]洛尔·亚瑟(Lore Arthur),英国开放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英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协会前会长。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局内人—局外人”视角考量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问题。本文的论点是全球化背景已经变得愈加复杂,我们如何能够在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内外理解复杂问题的本质?我们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局外人”和“局内人”术语起源于许多与教育相关的学科,我们在对其理解时不能够将其仅仅作为一对完全相反的概念。这一对概念不断发生改变并不断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全球视角与权力、压迫和镇压相关。个体视角中的“个体”是指在国外生活和经历他国文化的人。他们可能同时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身份。当越来越多的合作研究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开展时,采用“局内人—局外人”视角研究国际比较教育问题将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2)02-0008-05

      在本研究中,我将使用“局内人”与“局外人”这一对概念来阐明我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局内人”与“局外人”概念并不等同于“局内人主义”或者“局外人主义”,这一组概念的建构充满了复杂性,并且与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密切相关。这一组概念在学术研究领域并不陌生,比较教育自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后,就多次使用其进行研究。鉴于此,或许我应该把论文的题目改成“再次启用‘局内人—局外人’视角”更好些。

      我在题目中使用了“热情”(passion)一词。“热情”在英语中有多重含义,在基督教中,这一词意味着耶稣受难,是一个带有消极意向的词。在诗歌、文学、音乐、电影和西方媒体中,这个词又意味着“爱、强烈的情感以及我们非常在乎的东西”。比如表达“我们对某个人或某个东西怀有极大的热情”时,就可以使用"passion"。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强调与教育相关的社会公平、教育质量与社会变革问题。这都是比较教育研究者所关心的或者说投入极大热忱关注的问题。我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说不同的语言,没有多少可以共享的生活经验,但作为教师和比较教育研究者,我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都非常关注这些与教育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

      “我们的行为表现与我们的旅行有关,我们去过什么地方,我们就会具备那一方水土的特质”。

      ——19世纪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米歇尔马契》。

      上面所引用的这句话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程和我们进入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经历。以我自己为例,我的人生旅程的起点是我的双文化特质。我在德国出生并在德国接受教育,而成年后在英国定居,开始研究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在研究过程中跨越多个文化领域。有时候我作为单个研究者独自进行研究,有时候又与许多欧洲国家的同事一起合作。我在说英语和德语的国家开展研究时,能够准确地理解研究的文化背景,而在官方语言是非英语和非德语的国家进行研究时,我需要通过专业知识去克服研究中所遇到的障碍(Arthur,2007)。我的个人经历和研究体验使我能够游刃有余地使用“局内人—局外人”视角去研究纷繁复杂的国际比较教育问题(Arthur,2001)。

      我把今天的演讲内容置于高等教育教学背景下,从我对世界的理解角度,对国际比较教育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英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简称BAICE)视角;(2)全球视角;(3)“局内人—局外人”连续统一体;(4)共享意义与价值观。

      一、英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协会视角

      我曾经担任英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协会(BAICE)会长,同时我也担任BAICE学术期刊《比较》的编委。大家从BAICE的英文标题就可以看出,BAICE没有很好地解决“国际”与“比较”二者的矛盾关系,到底是先有比较,后有国际,还是反过来呢?现在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并非从BAICE名称实用性的角度出发,而是更多地强调两个概念历史根源的模糊性(Bray,2010)。“国际”和“比较”两个关系密切的领域虽然可追溯的历史根源是不同的,但是却有许多共同点。比较与国际教育作为一个多学科研究领域,有丰富的发展历史、多样化的目标和理论基础、完善的全球性组织网络以及诸多优秀专著(Crossley,Watson,2003)。

      BAICE与其他比较教育组织机构一样,富有活力,执行力强。现在BAICE的发展状况是:(1) BAICE有300名会员(Lee,Mak,2010)。(2)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3)定期开展研讨会、承担科研项目以及为学生提供奖项资助。(4)与其他比较教育组织保持良好关系。(5)为母语是非英语,但想在《比较》投稿的作者制订发展计划和开展讨论会。(6)创办学术期刊《比较》,并使其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

      《比较》接收和发表的文章来自世界各地,中国研究者的文章也在《比较》期刊中占据一定比例。该期刊通过纸质版和电子版的方式发送给世界范围内数量庞大的订阅者。目前《比较》期刊的线上服务和全文下载服务发展迅速。在2005年,全文下载的文章达到8,000篇,2010年则增加到25,000篇,2011年更是达到31,000篇。在《比较》期刊中,许多发表的文章关注的是英联邦国家的教育问题,这些文章反映了英国的殖民历史以及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这些文章都以盎格鲁—撒克逊式的传统学术风格进行发表,反映了批判性的、建构主义和后现代的研究范式(Stromquist,2000)。

      2010年,《比较》创刊40周年。在2000年,《比较》杂志每年发行3期,但是随着世界各地投稿量不断增多,现在《比较》每年发行6期,发行数量的增多标志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比较教育研究者对全球化问题、新自由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市场化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多。

      《比较》编委埃文斯(Evans)和罗宾逊-潘特(Robinson-Pant)在《比较》40周年特刊中撰文指出,近几十年中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变化,即与跨文化研究相比,学者更加关注理解不同文化间学习和互动的过程以及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同时指出,研究者对比较教育的研究兴趣有了复苏的趋势,比较教育主要被当做提高各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竞赛名次的副产品(Evans,Robinson-Pant,2010)。但是,“比较”的边界仍然非常模糊。因此,我们建议有潜力的作者在投稿时要对不同的文化群体、时间阶段或者教育体系进行比较性反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