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波普尔以“科学始于问题”取代培根的“科学始于观察”以来,“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对问题的研究,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学术研究”[1]的观点已被人们广泛接受。课程论研究也必然始于问题,是在“从问题到问题的进步”[2]中不断发展的。以解决问题和以问题为定向的课程论研究需要我们明确课程论研究的问题性质,确定课程论研究的问题,关注课程论研究问题中的相关问题。 一、课程论研究的问题之源 长期以来,制约学科发展的症结主要在于“问题意识”的淡漠,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对于问题的性质及其来源的不正确认识或者说漠视。由此,课程论研究的发展是否能够取得有价值和有成效的学术创新,必须在具备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厘清其问题的性质及其来源。 (一)课程论研究问题的性质 作为科学研究范畴的课程论研究,其问题实质不但体现了一般问题的特征,还具有特有的性质。首先,课程论问题具有“无目的的目的性”[3]特征。课程论研究主体是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所引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理性审视者。虽然研究者的成果表述有可能凝聚着个人的创造性,也不可避免地在表达方式和文本中或直接或间接地显露出个性和价值取向,但最终都服务于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需要,是对其作出的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判断。其次,课程论问题具有“非功利的功利性”[4]特征。课程论研究问题既来源于生活,但又超越生活,同时对研究问题的有效解答也需要回到生活,是植根于当前课程改革的现实困境和对其的一种理性回答。再次,课程论问题具有“知性”特征。与一般的学术问题一致,课程理论只有回应了当前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满足了教育发展的价值需求,并经过不断的课程运作和教学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课程理论。最后,课程论问题具有创新性。课程运作体系中,不同研究主体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研究、对不同问题的相似性研究以及课程改革中涌现的新问题和旧问题的理性审视,均是创新性的表现。 (二)课程论问题的来源 课程理论是一定主体所建构的理性法则,是课程研究主体根据其运作场域而提出的研究课题,并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的思考。鉴于研究者研究方法、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的差异,课程论问题中有直接面对或研究课程实践的问题,有探寻诸如课程本质等的“元”问题,也有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这些经验问题和“元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问题。 首先,课程论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是激发问题产生的重要基础。问题意识是任何学术问题产生的根基,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5],其触发点主要有“好奇”与“质疑”[6]。课程论问题的产生需要研究者具备怀疑的精神,从理论体系、课程实践模式以及课程实施中涌现出的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中通过否定去获取新的疑点,也可以通过反思自身研究成果的课程实践和反思教学问题形成新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 其次,以课程活动为核心的生活世界是课程问题产生的重要支柱。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形式,课程活动是人的重要实践方式,这就意味着课程活动必然根植于研究主体或课程实践者的生活世界,是基于生活世界并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审视的成果表述。课程论研究既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有哲学思考和现实问题研究,但这些问题都基于人们在课程活动中的生活世界,是对生活世界各种现象的一种理性认识。 再次,转变课程论研究的思维方式。人类的思维方式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21世纪“人的思维从实体思维进入关系思维”[7]。课程论的研究也正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正由长期坚持实体思维的研究取向,着重探讨课程本质、课程价值、课程范式等根本性问题转向运用关系思维研究课程问题。关系思维指导下的课程论研究强调研究者之间以及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对话,通过协商对话而建构理论并用以指导实践,研究者往往是优秀的课程践行者和体验者。鉴于思维方式是不断发展的,课程论研究新问题的产生需要不断把握思维方式的转变,通过不同思维方式对课程事实的不同审视,或者在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中产生新的课程问题。 最后,课程论研究方法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是问题产生的不竭生命力。课程论研究正不断丰富自身的研究方法体系,也不断吸收其他学科诸如“民族志方法”、“田野考察”等具体方法以补充自身的方法论体系。这些不同学科的方法在课程论研究中的应用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侧面、不同过程和不同特性对课程进行了探索和解读,使得一个研究问题产生了多个课程论研究问题,“问题丛生”。在课程改革进入反思期的当下,课程研究者们从知识政治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以及各种实证研究等对课程改革本身、功效等作了全方位的诠释,充分演绎了方法论体系发展中课程研究的动力与活力。 二、课程论研究的问题之域 课程论问题属于人文学科中的一般理论问题,其内容具有对与课程有关的现象按照哲学观点进行再思考的性质,其问题域的确立应该是哲学问题域下的一种具体体现。 (一)基于本体论的课程论研究问题 就学科而言,本体论主要探讨该门学科的终极本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论所研究的直接对象就是课程之所以存在与何以存在的问题,所追问的内容是课程活动中最一般的规律,运用的也是最一般的概念,并表现出一种追本溯源或穷根究底的思维方式。课程论的本体论探寻,主要关涉课程的本质、课程的体系等规范性问题,即探讨课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这也是从哲学层面上对课程的一种审视,是在哲学观指导下的课程研究活动。因此,课程研究需要对课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进行探讨,建构一套具有其学科特点的概念体系,进而建立该门学科的话语体系,即探讨课程的本体性,并运用这些具有共识的课程价值观、课程知识观、课程实施观等来指导其课程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