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作为萨特之后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概念哲学代表人物之一,其研究涉及癫狂、认识型、知识、权力、性欲等五大主题,从考古学到谱系学,最后以伦理学作为出路,三个主要领域被结合成了一个整体:一种对知识的各种体系、对权力的各种形式和对自我与其自身关系的分析。①福柯知识权力理论与其学术发展语脉是一致的,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福柯知识权力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考古学的视角:认识型的更迭反映了知识的自主与回归 福柯的考古学并不确切地指一门学科,而是指重构和考察作为认识、理论、制度和实践之深层的可能性条件的知识。②在《词与物》中,他揭示了在17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发生在西方文化的认识型中的两个巨大的断裂。福柯将人无限的部分和片段恢复为在当下具有有限性及有限性的身份、地位、作用,成为具体经验的实在。 认识型,有时被译为“知识型”。本身不是知识形式,也不是在各种异质性知识、主题、精神中透视出来的共通理念和核心态度,不属于理念的范畴,属于条件范畴,仅仅是“某一时期可以发现的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知识的总关系,知识空间内的那些构型,它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经验知识。③从关系和条件两个角度可以理解认识型的概念。不同种类的知识有主题和内容上的差异,但其内在构成、组织形式、表意法则是相同的,认识型作为某个时期诸多科学领域的关系体系,就是使这些知识内部的形式法则相同的决定性条件,用以说明知识的不连续性。 自文艺复兴以来,有四种不同的认识型特征,④我们的理解是这样的: 第一种,文艺复兴时期的“相似”。在这个时期的文化中,相似原则起着构造性作用,事物、语词根据“相似”而被联系起来,从而秩序化。相似性以适合、仿效、类推、交感为基本形式将事物的不可见性采取记号而可见,在二者缠绕出大小宇宙的关系中思索知识的保障以及知识拓展的界线。⑤知识表现为三个方面:在于语言与语言的关系;在于恢复词与物的巨大的统一的平面;在于让一切东西讲话。知识的本义并不是注视或证明;知识的本义是阐释。⑥相似性是上帝创造的,是隐蔽的,此时的知识形式是神秘科学,哲学形式是神学。 第二种,古典时期认识型的基本特征是“表象”。古典主义从关系的起源、类型和确实性三个可变量来限定符号,取代了相似性。⑦表象的特征是:观察表象的主体是隐蔽的,不能表象自身,只能作为客体被表象。在尺度与秩序两种比较形式中,符号成了表象的表象性,⑧由智力训练、分类学和发生学分析结合而成的体系,图表作为在17和18世纪知识的核心,就能限定古典认识型最一般的排列。⑨表象的认识型把自然作为主要的表象对象,所以知识形式是自然科学,哲学形式是理性主义。知识在哲学思想中的普遍化,体现出经验知识与普遍智力训练之间具有恒常而基本的关系,无需一种特殊的反思方式。 第三种,现代时期认识型特征是“主体与主体意识”。虽然福柯没有概括,但人们开始以本质、起源、结构为原则,把事物联系起来,与前后认识型相对应。18世纪后几年,物不以相同的方式而被描述、陈述、刻画、分类和认识,并且在词的空隙或通过它们的透明性,呈现给知识的不再是财富、生物和话语,而是截然不同的存在,知识考古学对于连续性区域中出现的深深的切口无法用单一言词来“说明”甚或记录,⑩语文学、生物学、经济学相继诞生。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胡塞尔等人的论述中,经验领域与主体性、人类和限定性等的反思联系在一起,(11)劳动、有机体和语法体系这些概念被引入表象的分析之中。这个分析迄今为止仍在得以展开的图表空间之中,知识的实证性改变了其性质和形式。在考古学层面,生产取代了交换,与大写的生命和语言一样作为基本方式,支撑着新科学技术与新对象之间次要的和派生的相关性,深埋于考古学层面的深处,阐释和形式化已成了我们时代两个重大的分析形式。(12)在这种认识型中,抽象的力存在于主客体双方,人被理解为这样的存在,只有在他的内部,知识才成为可能。所以,这时的知识形式是人文科学,哲学形式是人类中心主义。人既是认识主体,也是认识对象。因为人的有限性,在话语的空白地带,人活着、说着、劳动着,了解生命、语言和劳动,并被了解,人从空虚的大写理性走向实在的有限生命,转向了后现代的认识型。 第四种,后现代时期的认识型特征是“人之死”。从话语分析走向限定性分析,人文科学需要唤醒人类学的沉睡。以人为经验对象的人文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在知识的三面体,即数学和物理科学这样的演绎科学;语言学、生物学和经济学这样的经验科学;各种各样的生命哲学、异化之人的哲学、符号形式的哲学的缝隙中生存,从三个方向一起限定了一个共同的层面:思想之形式化的层面,人文科学在现代认识型领域被排除了,(13)这里的现代实际上包括第三种和第四种两个阶段。一个更新的认识型文化时期即将到来,即当代的下意识认识型,知识形式是反人文科学,哲学形式是考古学。在这一时期,作为知识的主体和知识的对象的“人”已经不复存在,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14)人文科学的实证性同时依靠生物学模式(边缘现象)、经济学模式(有限的插曲)以及语文学和语言学的模式(形式化模式)这样三种模式的转变而存在。“人之死”或者“人的消解”,就是大写的主体之死,具有本质、自由的存在主体之死,作为知识、自由、语言和历史的源头和基础的主体之死,也就是伴随主体哲学而来的人本主义的终结。(15)人不是理性的单向度。大写的独白,应当是超验与经验、我思与无思、起源的退却与返回、能指与所指、同质与异质、他治与自律的复合体,作为伦理主体和知识主体的结合形式,以密布在知识网格中的节点来显现。